banner

2024牡丹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 藝創系用自然與海廢創作,藝起守護牡丹灣

返回

2024-09-04

【文字、照片:藝創系系主任陳冠勳】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教育品質永續海洋全球夥伴

「牡丹.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自2016年起連續於牡丹鄉辦理至今為第七屆,今年由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與牡丹鄉公所、牡丹鄉社區發展協會共同主辦,邀請到正修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師生共同參與,二校師生及部落居民約30人參與,於琅嶠卑南古道牡丹灣段進行創作,以旭海在地故事為本、部落議題為架構、在地素材為材料,產出《緣旭》、《旭的傳說》及《手護》等3件作品,利用海洋廢棄物及在地素材,表達與自然共生的理念,展現旭海文化特色與海廢議題,並為落山風風景特定區增添新的吸睛點。

本年度持續邀請到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黃世輝老師擔任營長,實踐大學休閒產業管理學系李宜欣老師及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翁群儀老師擔任副營長,由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陳冠勳系主任領隊、正修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張錦郎、吳志南老師等共同指導,在8月26日(週一)-8月31日(週六)6天5夜創作3件作品。

《緣旭》作品發想來自旭海部落舊稱牡丹灣為琅嶠卑南古道之一段,許多族群遷移台灣東岸必經之地,阿美族、排灣族、卑南族、平埔族與漢人等在此交匯停留,成為多元族群的聚落。因此在作品中,由在地居民潘昆淋先生指導學生編織廢棄漁網,結合刻畫不同族群圖騰的漂流木,展現族群融合、和平共處的精神。在夜晚時,更可躺在作品上,欣賞無光害的滿天星斗與銀河,感受自然的力量。

作品《旭的傳說》設計發想,則是來自美好的旭海風景,旭海的「旭」是由九顆日組成,象徵部落的熱情。有些排灣族人相信人類是來自太陽所生之卵孵化而成,太陽也是部落領袖之象徵。因此,用漂流木與鋼筋結合製作9個太陽立柱,並使用當地的鵝卵石排列成太陽光芒,展現旭海的熱情與能量。

《手護》作品的設計理念是模擬一個巨人雙手握著一根釣竿,釣竿釣上來的不是漁獲而是一串海洋廢棄物,提醒人們海廢議題,以及引發民眾思考淨灘、海廢回收與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今年另有一組數位設計組的學生,在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系王政弘副教授的指導下,結合AR功能開發出APP軟體,透過手機與環景紙眼鏡工具,即可看見歷屆的作品展現在牡丹鄉各地,相當別出心裁。

據牡丹鄉公所柯富霖課長表示,透過7屆的牡丹.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的辦理,累積牡丹鄉藝術能量,培養超過15位以上部落素人藝術家,更讓參與的同學與老師成為牡丹鄉最佳行銷員。參與6屆的旭海部落居民,亦是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的解說員的潘鄭文鐘也說道,本次營隊作品,設置在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的入口,可以讓更多的國人看見海廢議題,喚起國人對生活減廢與海洋永續的關注。

另陳冠勳系主任也表示,從營隊的參與看到跨校同學的合作與對社區無私的奉獻,讓他感動。來自台中的薛筳恩同學與表示,第一次來到原住民的部落,可以跟部落族人學習編織並應用在作品上,讓她收穫滿滿。

本屆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在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與川人街工作室的媒合下,配合牡丹鄉公所、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系與正修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師生將藝術帶進部落,加上今年度配合落山風風景特定區旭海資訊站啟用,更增添牡丹鄉旭海部落生態旅遊的魅力,亦讓走訪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的旅人感受到旭海部落的文化及生命力!

#SDG4 #SDG14 #SDG17 @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 &教學與課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