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SDG13 氣候行動

ESG CSR 綠色大學 USR

高雄大學、環境部 啟動綠領人才課程  接軌AI與淨零未來趨勢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新能源及電力發展研究中心副理林岱霖;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因應2050年淨零排放國家目標,國立高雄大學16日辦理「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由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土環系)、新能源及電力發展研究中心規劃執行,針對氣候變遷、碳盤查、碳足跡與查驗制度等主題進行48小時專業訓練,首日邀請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張根穆專題演講,剖析AI時代的綠領人才養成與全球淨零轉型趨勢。土環系系主任林啟琪表示,首梯課程共招收40名學員,主要來自校內各系學生。為擴大參與,系上結合師長、校友與產業界力量,共同爭取政府補助與企業贊助。他強調,碳管理已是現代工程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系上將持續強化教學與實作並重的課程設計,推動高等教育與國家減碳政策接軌。土環系特聘教授兼新能源及電力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連興隆指出,早在2010年,高大即舉辦全台首場碳中和運動賽會,展現長期耕耘碳足跡與減碳議題的基礎。他表示,期望學生不僅熟悉法規與名詞,更能掌握盤查與查驗等實務操作,成為具備即戰力的綠領人才。課程結束後將舉行測驗,合格者將取得環境部核發之專業證書,為全台首批官方認證的綠領人才之一。氣候署副署長張根穆於開課日發表「打造AI時代的綠領人才」專題演講,分析全球氣候治理趨勢與台灣碳費制度發展。他指出,碳定價、碳揭露與排放責任將成為企業基本門檻,未來不僅環工人才,AI、金融、管理與法律背景者也需具備綠領相關專業。張根穆強調,氣候變遷已非單一領域議題,而是全產業結構轉型的起點。碳足跡查驗、溫室氣體盤查、ESG報告撰寫等技能已納入多數企業招募條件。他呼籲青年學子儘早建立跨域專業與國際視野,以搶占淨零轉型的職涯優勢。他進一步說明,台灣氣候政策已邁向法制化與市場機制並行推動,我國已設定2030年中期減量目標,並調整國家自定貢獻(NDC),透過碳費、碳權等機制建立完整治理架構。他舉歐盟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為例指出,已有台灣企業因未建立碳盤查制度而失去訂單,顯示第三方查驗與碳資訊透明化的重要性。他指出,AI與綠領的結合,正成為企業數位與永續雙轉型的核心引擎。綠領人才的角色將從減碳執行者,擴展為企業營運與國際合規的關鍵橋梁。本期課程為環境部第11418期「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屬全國性分區培訓計畫之一,由南區培育中心成功大學統籌推動,高雄大學負責高雄、屏東地區課程辦理,對象涵蓋大專校院學生與社會人士。課程聚焦碳管理、溫室氣體盤查、自願減量、產品碳足跡等主題,完成訓練並通過考核者,將取得環境部核發證書,成為我國首批由國家主管機關認證之淨零綠領人才,接軌未來綠色就業市場。#SDG4 #SDG7 #SDG13 #SDG17 @新能源及電力發展研究中心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工學院 新能源及電力發展研究中心

建築學系第三屆畢業設計展圓滿落幕 26件作品松山文創展出 呈現時代空間思維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建築學系114級畢籌會總召蔡旻恩;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第三屆(114級)畢業設計成果展日前於松山文創園區四號倉庫成功展出,為期三日的展覽圓滿落幕。展覽以「新分法」為策展主題,集結26位準畢業生歷時一年的設計成果,透過多元基地與跨議題的建築實踐,展現對當代社會與空間議題的深入回應與創造性提問。本次北部展區為系列巡迴展的最終場,自6月13日至6月15日舉行,延續5月20日至23日於高雄市政府四維行政中心舉辦之南部展區熱烈迴響。期間吸引眾多建築專業師長、校友與社會大眾蒞臨參觀,現場交流熱絡,充分展現高雄大學建築學系培育學生綜合觀察力與設計實踐力的教育成果。「自然組」作品聚焦人與環境的共存議題。王忻融《水土變境》以水土變化與產業共生構築新地景,回應信仰的陪伴本質;蔡旻恩《框架下的自然重生》透過空間轉化工業遺構,引導人們思索自然與文明的關係;伍立丞《那些拉扯的日常》則從地貌劇變與潮汐挑戰中探索部落生活的共存方式。「都市組」聚焦城市紋理與記憶再造。林以晴《非常出入口》從電影院消失出發,重構新堀江空間流動與社區界線;陳彥旻《容器中的可能性》結合油槽轉型與藝術進駐,翻轉工業水岸空間功能;麥喬甯《「解 鹽」-鹽埕博物館》則以動線解構舊城街廓,重組地方文化與歷史敘事。「複合式設計組」作品則著眼於公共建築與在地連結。王威凱《再定義北投》重建北投市場與區公所,融合治理與人情紋理;郭緗翎《當索道重建之後》則以南山索道為軸心,形塑山城立體都市的交通與觀光新面貌。策展主題「新分法」回應資訊時代的二元對立現象,企圖跳脫單一敘事,探索介於秩序與自由之間的空間多重性。如同建築設計,面對現實限制與條件時,設計者需在理性與想像之間尋求策略,提出對未來空間的實驗性提問。展覽雖已結束,但高雄大學建築學系114級畢業生的創作能量仍將持續發酵。歡迎持續關注並追蹤畢籌會Instagram:@nukarch2025,深入了解每件作品背後的發想與思維。#SDG4 #SDG9 #SDG11 #SDG13 @建築學系 &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人文社會科學院 建築學系

高雄大學《卓越講座》邀中興大學教授柳婉郁談氣候對策—— 自然碳匯成企業淨零利器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推廣教育中心胡瓊文;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卓越講座》日前邀請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柳婉郁以「從減碳到淨零:企業碳管理的秘密武器」為題,深入剖析氣候變遷下企業如何透過自然碳匯實現永續轉型。校長陳啓仁特別到場致詞,肯定柳在氣候行動與永續教育推廣上的傑出貢獻,並期許高大師生把握難得機會,汲取碳管理最新趨勢。本場講座為高雄大學本學期「卓越講座」最終場,於5月27日舉行,展現校方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永續決心。陳啓仁指出,柳婉郁兼具財務管理與環境經濟背景,長年投入森林碳匯、碳權交易與永續政策研究,為臺灣能源轉型與碳中和路徑提供具體對策,其以深入淺出的講解方式,在學界與媒體間具高度影響力。陳強調,面對2050淨零目標,企業與大學責無旁貸,我們更應積極掌握知識、化為行動。柳婉郁以氣候變遷科學作為破題,指出過去過度依賴化石燃料導致溫室氣體濃度飆升,從而加劇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不是單純的環境問題,而是影響經濟發展、社會公平與產業存續的系統性挑戰。」她指出,相較於節能減碳,淨零排放更強調「碳排與碳吸的平衡」,其中自然碳匯—如森林(綠碳)、土壤(黃碳)、海洋(藍碳)—因具低成本、高潛力,成為企業邁向淨零的「秘密武器」。她舉台塑石化投入養殖海藻以開發藍碳、中鋼透過林地造林實踐綠碳,以及台積電攜手地方政府在海邊種樹申請碳權等案例說明,強調企業正轉向以「高品質、在地化、多元效益」為導向的碳權佈局,並預測未來碳管理將與AI、區塊鏈等技術深度整合。柳婉郁亦點出國內碳盤查、碳足跡與碳定價政策的最新發展。她指出,台灣雖已於2025年啟動碳費制度,惟自然碳匯的計算仍以中央山脈國有林為主,都市、公園、農村造林等潛力場域尚待納入盤點機制。她呼籲政府加快制定碳匯方法學,並鼓勵大專校院與地方攜手發展在地碳匯,創造減碳與社會共益。在互動交流環節,面對學生關切核能定位與能源政策風向,柳教授直言,核能確實是低碳且成本低的選項之一,但其風險評估與社會接受度也須同步考量,這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她強調能源轉型並非單一路徑,更需公民社會的理解與參與。此外,她亦點出企業ESG報告正轉向TCFD(氣候財務揭露)與TNFD(自然風險揭露)新框架,「企業若未盤點其營運對在地水資源、土地與生態的衝擊,未來將面臨法規、投資與市場三重風險。」#SDG4 #SDG12 #SDG13 #SDG17 @推廣教育中心 &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行政單位 推廣教育中心

高雄大學、日月光、彪琥鞋業 深化合作 「廢膠帶回收利用技術」再升級 變身抗靜電鞋大底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化材系教授蘇進成;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廢膠帶循環回收利用」技術再升級,國立高雄大學化學工程及材料工程學系(化材系)教授蘇進成,攜手封測龍頭「日月光半導體」、在地製鞋大廠「彪琥鞋業」,共同開發出以回收「TPO(熱塑性聚烯烴)」為主體的抗靜電鞋大底,成功應用於半導體製程防護設備,落實資源再利用與循環經濟,體現「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綠色設計精神。高雄大學校長陳啓仁表示,感謝化材系教授蘇進成,長期攜手日月光、彪琥鞋業產學合作,不僅深化跨界連結,也讓學術研發成果真正走入實務場域。他強調,面對全球永續浪潮與資源有限的現實,「循環經濟」已是未來產業不可忽視的方向,該項成果正呼應SDG 12(責任消費與生產),特別是從研發到製造都在高雄完成,是實踐永續價值的典範,高雄大學持續扮演南部產業升級與綠色轉型的重要推手。高雄大學化材系教授蘇進成所主持的「綠色材料與資源實驗室」,過去(2022年)已與日月光半導體研發副總經理洪志斌所帶領的「集團研發化學暨環保實驗室」,針對封裝過程產生的「下腳料」,包括「切割膠帶(DC tape)」、「研磨膠帶(BG Tape)」、「紫外線可硬化膠帶(UV Tape)」等一次性廢棄物,進行資源回收與高值化研究,取出其中富含的「TPO」高分子(塑膠)成分及最佳造粒製程,藉以取代傳統鞋大底採用的「 EVA(乙烯-醋酸乙烯酯 )」材質。蘇進成說,此次研究重點是提升回收TPO的功能性,特別是在抗靜電性能上的應用。在現代高科技產業中,「靜電放電(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為一項嚴重威脅,對半導體元件、化工設備甚至醫療儀器皆可能造成損壞或失效。團隊為此調整TPO配方,添加導電填料以強化其靜電消散特性,製作出電阻值控制於10^5至10^8歐姆間的鞋底材料,符合國際ESD防護標準(ANSI/ESD S20.20與IEC 61340-5-1)。蘇進成表示,抗靜電鞋底的研發是材料創新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的成果。靜電看不見、摸不著,卻潛藏著極大風險。藉由導電鞋底材料的設計,能將人體靜電穩定釋放至地面,防止突發性放電損壞敏感設備。日月光半導體研發副總經理洪志斌表示,靜電防護鞋是半導體製造品質及良率的重要環節,必須通過嚴格的導電性測試與耐用度評估。「此次合作成果符合我們內部及國際的標準,鞋底導電性、整體耐久度,以及洗滌50次後仍維持功能的要求,符合嚴謹製造的需求。」洪志斌強調,使用循環材料製成的鞋底,其碳足跡與傳統鞋底相比減少了32%。此外,整個製程都在高雄完成,從回收、造粒到製鞋,不僅減少了運輸需求及過程中的能源耗損,還將運輸碳排放降低了99%。這是「在地製造,在地應用」的最佳實踐,展示出真正的永續製造價值。這種跨界合作不僅僅是將學術成果落實,更具備實際的工業應用潛力,對推動企業的ESG目標及強化永續競爭力有著重大助益。這也正是日月光對循環經濟的具體體現。協力夥伴、彪琥鞋業董事長薛永昌表示,2022年第1次接到日月光委託,跳脫「使用 EVA製作鞋大底是業界慣例」思維,產線不斷調整模具、參數,成功開發出「摻入55% TPO」鞋大底並陸續生產運動、休閒等多種鞋款。今(2025)年再次合作且挑戰更高門檻的「抗靜電鞋大底」,團隊投入全新模具與車縫工藝技術,取代傳統黏膠製程,「為了達成55%回收料目標,從最初10%、15%、20%一路嘗試,經過上百次測試才達成。」除了大底,彪琥也導入回收鞋面材料,從材料、製程到設計全面朝永續轉型。薛永昌強調新款鞋履具備壓縮回彈性佳、支撐穩定、久穿不累等特性,符合工程師長時間穿著需求,「舒適度也是永續產品的重要一環,讓員工穿得久、效率更高。」研發團隊表示,廢膠帶變身抗靜電鞋大底的產品,已體現「Cradle to Cradle(搖籃到搖籃)」「小循環」理念 ,未來將再進一步推動「大循環」設計,使TPO材料重回原本切割膠帶等用途,從廢料到產品,再回到原用途,實現翻轉材料生命週期設計。#SDG9 #SDG12 #SDG13 #SDG17 @化學工程及材料工程學系 &研究

Type:

研究

Office:

工學院 化學工程及材料工程學系

高大永續週登場 宣示邁向2050淨零願景 結合碳匯教育、黃鸝保育、能源管理三大方向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總務處環安衛組校聘專員陳又菁;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國立高雄大學「114年永續週」今(22)日正式開幕活動,結合永續發展行動宣示與「黃鸝保育基地聯盟」簽署典禮,正式啟動為期一週的「碳鎖鸝想校園」系列活動,透過展覽、培力坊與體驗課程,引領師生與民眾深入認識碳吸存、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為邁向2050淨零排放願景踏出重要一步。高雄大學校長陳啓仁於典禮中表示,校園自創校以來便將永續發展列為治理核心,早在2017年即導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自2018年起定期發布永續報告書,2022年完成全校溫室氣體盤查與查證,2024年底更在全球1,477所大學中名列綠色大學第278名,進步幅度顯著,排名由前24%提升至前18%。其中,在基礎設施、水資源運用與交通運輸三項指標表現尤為亮眼,位居全球前7%。延續這股永續動能,校方今(2025)年起導入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預定年底前完成外部驗證,以系統化管理全面提升能源效率。陳啓仁指出,高雄大學座落於高科技產業環繞的區域,在產業高碳排的環境下,反而肩負起「都市碳匯」的重要角色,校園內多樣樹種成為天然的碳吸存場域,本次活動即展示去年山陀兒颱風倒樹所留下的段木資源,轉化為碳貯存教育教材,並自主啟動校內樹木碳匯盤查計畫,讓永續從生活中萌芽。除了減碳與能源議題,高雄大學校長陳啓仁、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理事長莊清富代表雙方,再度簽署「黃鸝保育基地聯盟」,展現持續守護校園生態的承諾。高大、高市鳥會自2021年起合作,長期推動黃鸝鳥的棲地營造與生態觀測,今年校園已發現5處巢位並成功救援落巢幼雛,已有3巢順利離巢。高市鳥會理事長莊清富稱讚,高雄大學擁有珍貴的大片綠地,是全市少數具備完整棲地條件的大專院校,黃鸝鳥族群密度位居全台之冠,近期更觀察到一隻曾在校園孵育的黃鸝已於橋頭法院一帶築巢成鳥,代表本校生態保育效益已擴及鄰近區域,為城市生物多樣性注入活力。他亦建議未來進一步推動水池生態復育,吸引水鳥回歸,拓展物種豐富度。典禮上,陳啓仁帶領全校教職員進行「永續發展宣示」,明確訂定三大方向:一、永續治理:持續以「SDGs x USR x ESG」為行動核心,成立專責推動單位,定期對外揭露成效;二、環境永續:導入能源管理、推動碳盤查、綠化校園、復育生態,以達2050校園碳中和;三、社會永續:深化在地連結與國際合作,將永續理念導入教學與產學,打造具國際影響力之特色型大學。永續週活動自5月22日至29日止,包括「碳鎖校園培力坊」及6場「碳集有樹」體驗課程,內容涵蓋樹木碳匯盤查實作、固碳知識推廣等。圖書資訊館二樓大廳同步展出碳集有樹主題展,藉由圖文與實物展品,傳遞碳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永續價值,歡迎師生與民眾前往參觀。#SDG4 #SDG11 #SDG13 #SDG15 @總務處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行政單位 總務處

高雄大學Café Philo講座邀崑泰茶業分享永續茶道精神 以五感體驗茶香療「育」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通識教育中心;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2025-05-15國立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舉辦「Café Philo @NUK」系列講座,邀請推動野放茶園栽培的崑泰茶業負責人林世哲與孫靜夫婦,以「談茶業論ESG」及「自然品茶」為主題,分享如何以自然農法實踐環境永續理念,並透過五感品茶活動,引導師生體會茶香對身心靈的療癒與滋養。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陳德興開場致詞表示,「Café Philo @NUK」系列講座以哲學思辨為精神核心, 結合生活實踐議題,引導師生從多元角度理解世界。本次以茶為媒介,串連永續農業、身心療癒與文化品味,展現高雄大學推動永續教育的實踐力與人文關懷。未來也將持續辦理相關活動,深化大學社群對環境與社會議題的認識與參與。講座主辦人,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林淑文表示,此次講座旨在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除了搭配環境倫理課程,更提升校內師生對永續議題的關注。活動分為上下兩場次,上午聚焦「茶業與ESG(環境永續、社會責任與企業治理)」,下午則為專為教職員規劃的「自然品茶」體驗課程,於圖資大樓2樓宅創空間登場,吸引眾多師生參與。林世哲原本任職於高科技產業,因一場大病契機返鄉接手家業,並決心以友善土地的方式耕種。他在講座中指出,傳統茶園大量施用農藥與化肥,雖能短期提高產量與香氣,但長期卻導致土壤酸化、貧瘠甚至生態崩壞,不利永續發展。因此,他選擇放棄慣行農法,改以「野放栽培」為原則,堅持不灑農藥、不施肥、不灌溉,讓茶樹與自然共生共長。「我們讓雜草自然生長,只適度修剪,這就是與土地和平共處的方式。」林世哲分享初期經營的挑戰,一分半地僅收成七兩茶葉,產量極低,經濟壓力沉重,但他與妻子堅持理想不動搖。幾年後,茶園生態逐漸恢復,多樣昆蟲、鳥類與巢鼠棲息其間,土壤變得鬆軟濕潤,微生物豐富,真正實現「有生命力的土壤」理念。他強調:「土壤健康,茶樹自然茁壯,茶葉本質好,才能泡出真正的好茶。」下午場則以「自然品茶」為題,孫靜帶領教職員進行茶席體驗,從唐代詩人盧仝《七碗茶歌》出發,介紹「五感品茶」的理念。她說明,喝茶不只是味覺行為,更是透過眼觀茶色、耳聽沸水、鼻聞茶香、舌嚐甘苦、身體感受溫度與情緒的全人感官經驗。「茶,不只是飲品,更是一種療癒與平衡的藝術。」參與教職員紛紛表示,講座讓人重新思考日常飲茶的意義,也學習到辨別好茶、泡好茶的方法,透過五感品茗,更能體會茶香背後所蘊含的自然智慧與人文涵養。#SDG3 #SDG4 #SDG12 #SDG13 @通識教育中心 &活動

Type:

其他

Office:

教學中心 通識教育中心

響應國家能源轉型 邁向淨零永續低碳校園  高雄大學宣示啟動ISO 50001建置計畫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總務處環安衛組組長朱進宏;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因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並實踐永續發展承諾,國立高雄大學今(14)日舉行「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啟始會議」,校長陳啓仁帶領教職員宣示正式啟動能源管理制度建置計畫,預定年底前完成(ISO 50001系統)導入與外部驗證,以「邁向低碳校園」實際作為,響應國家能源轉型政策。行政副校長吳行浩開場致詞表示,高大導入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象徵校方對淨零排放、綠色校園等目標積極承諾,且2017年就將「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融入校務治理核心致力實踐迄今,體現USR(大學社會責任),2022年起啟動「全校溫室氣體盤查」並完成查證,結果主要來自電力使用(占比達9成)屬於「範疇二」排放,能源效率提升勢在必行。總務長陳怡凱指出,高雄大學溫室氣體排放量從2022年6,034公噸下降至2023年5,926公噸,惟範疇二之能源使用占溫室氣體排放量90%以上,足見能源管理重要性。高大致力推動綠色校園,今年成功爭取經濟部能源署經費支持,建立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同步國際標準,提高能源效率、減少能源成本。陳怡凱說,高雄大學校園內持續致力實踐永續發展,有效能源管理除了撙節經費,更進一步對環境負責的承諾,此次專案將延伸至校園內教學行政建築設施的能源效能檢視及改善,提升教學、研究、工作環境。為確保專案順利進行,校方成立能源管理小組,負責後續執行與監控,輔導專家將會定期對校內的能源使用情況進行評估,並提供專業建議,協助學校持續改進,並規劃今年底前完成外部驗證的目標。此外,輔導單位安排6場能源管理教育訓練,鼓勵高大教職員生報名參與,同時也將融入課程鼓勵學生修習,將「節能減碳」凝聚為全校共識。#SDG4 #SDG7 #SDG11 #SDG13 @總務處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行政單位 總務處

張寒瑋受邀《卓越講座》 暢談從校園到國際:青年如何在氣候變遷中發揮影響力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推廣教育中心胡瓊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11日舉辦《卓越講座》,邀請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副秘書長張寒瑋,以「共創氣候變遷下的淨零公正未來:實踐經驗分享」為主題,分享氣候變遷對臺灣及全球的影響,並探討青年在淨零轉型中的角色。張寒瑋為國立清華大學分子醫學所碩士,曾任台積電工程師、將群專利事務所日文專利工程師。之後轉向氣候變遷培力和永續發展領域,擔任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助理研究員、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等職;現為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副秘書長、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常務理事、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委員,以及新北市與桃園市政府氣候變遷相關委員會的委員。張寒瑋首先指出,過去登革熱主要流行於中南部,但隨著氣候變遷,未來可能向北部擴散。極端降雨則可能導致缺水問題更加嚴重,影響民生及產業。此外,颱風數量雖然可能減少,但強度卻可能增加,造成更嚴重的災害。除了天災,氣候變遷也將影響台灣的飲食文化。高溫將導致蛤蜊等海產產量減少、水稻和玉米等糧食作物減產、畜牧業也將因高溫而面臨產乳量和產蛋量下降的困境。張寒瑋接著表示,面對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呼籲大眾及早採取行動。聯盟成員透過參與聯合國氣候峰會(COP),將國際資訊帶回台灣,並積極推動氣候變遷教育,提升青年世代的意識。他也鼓勵學生從消費選擇、交通方式到參與政策倡議著手,強調「行動比等待重要」。針對淨零轉型,張寒瑋強調公正性,特別關注弱勢群體與性別議題。她表示,氣候災害中80%的流離失所者為女性,且多元性別族群的需求常被忽視,例如避難所缺乏非二元性別空間。因此,臺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透過企業贊助太陽能板,將綠電收益捐給社福單位,已捐出近6000塊太陽能板,實現資源再分配。張寒瑋強調,與其被動承受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不如積極採取行動,共同為人類的環境做出更好的選擇;鼓勵大眾從關注氣候變遷資訊開始,進而了解溫室氣體的來源,並從自身做起,減少碳排放。推廣教育中心主任陳怡兆代表校方頒贈感謝狀,感謝張寒瑋蒞臨分享。#SDG4 #SDG5 #SDG7 #SDG13 @推廣教育中心 &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行政單位 推廣教育中心

「台日防災合作週」論壇 高雄大學登場 交流東日本311震災重建經驗、體現大學社會責任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行政副校長室秘書吳雅惠;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政府災害防救辦公室、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今(9)日共同舉辦「台日防災合作週in台灣高雄2025」論壇,進行包括震災經驗分享、防災技術展示,以及「造船記」首次海外攝影展開幕,體現台日雙方災害防救的交流合作成果,與高雄大學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及氣候治理、相關教研成果。本論壇於高雄大學圖書資訊館遠距教室登場,高雄大學校長陳啓仁、副校長吳行浩、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所長奧正史、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陳治維、高雄市政府災害防救辦公室執祕黃古彬等出席表達重視與支持。奧正史致詞中回顧了近年來日本與台灣在災害發生後的相互支援,彼此關懷的心情,形成了台日獨特且深厚的友誼,雙方於2015年11月26日簽署「強化災害防救業務交流合作備忘錄」,交流借鑒彼此經驗,今日論壇具體展現該理念。奧正史強調,災害後的重建不僅是物質上的恢復,更是心理和社會的重建。他提到日前走訪南三陸町時,親眼目睹災後居民如何克服困難,重建社區,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深受台灣朋友的共鳴。因此透過今日論壇,雙方將更進一步強化防災教育、防災技術及社區復原合作。陳啓仁以東道主身分歡迎與會貴賓,表示台灣與日本同處地震多發帶,兩國在自然災害應對上有著相似的挑戰與豐富的經驗可以互相學習與分享。透過舉辦「台日防災合作週」,不僅能夠深化台日雙方的友誼,也期望提升師生與市民的防災意識與應變能力。陳強調,防災教育不僅是學術領域的重要課題,更是建構安全社會的核心。陳啓仁說,高雄大學致力將學術研究與社會責任結合,尤其是面對氣候變遷和災害風險的時代挑戰,透過論壇和展覽,除了促進跨國交流,也鼓勵青年學子關心與投入氣候治理與防災議題。本論壇由高雄大學行政副校長室統籌規劃,行政副校長吳行浩表示,本論壇係繼2016年與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共同主辦台日防災論壇後舉辦,共分為《震災・重建 主題講演》、《與自然共生・座談會》、《日本的防災相關技術》等3場會議,聚焦日本產官學界311震災後的重建經驗,包括如何迅速掌握受災情況、減輕災損程度及提升災後生活舒適度等方面的技術創新。以及分享如何透過科技與知識應對災害挑戰,進一步增強社區與個人的抗災能力。論壇當日亦為日本著名攝影家野田雅也首次海外攝影展「造船記」開幕日,作品於高雄大學圖書資訊館二樓大廳展出,內容生動記錄311大震災中岩手縣大槌町的災損情況及其後長達十年的重建歷程,影像傳遞災後復甦的堅韌精神與感人故事,展期至22日截止,歡迎各界人士踴躍前往參觀。#SDG4 #SDG11 #SDG13 #SDG17 @行政副校長室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行政單位 行政副校長室

高雄大學、OSCAR簽約合作 理事長董瑞安受邀《卓越講座》剖析最新技術與趨勢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推廣教育中心胡瓊文;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17日與「淨零排放韌性供應鏈聯盟(OSCAR)」簽訂交流合作備忘(MoU),展現共同守護、推動環境永續精神、強化產學合作;同時也邀請該聯盟理事長董瑞安為《卓越講座》師生剖析最新資源循環再利用、負碳技術與趨勢。高雄大學學術副校長莊琇惠、OSCAR聯盟理事長董瑞安代表雙方簽約。根據合約精神,雙方將就「淨零永續」相關領域、主題合作,促進學術與產業交流並共享成果,包括教師、專家學者、研究人員技術交流;講座、課程、論壇與研討會等活動交流。《卓越講座》演講中,董瑞安表示,所謂「淨零循環」科技,即透過技術創新和流程改進,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以減少廢棄物和碳排放;「負碳技術」係指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並儲存或利用這些碳的技術。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的關注日益加深,各行各業都需要積極採取措施,以達成淨零排放目標,企業必須整合循環經濟理念,推動資源有效利用和再生。董接著深入探討淨零循環科技和負碳技術當前發展狀況與未來策略,並分享若干成功案例,以及企業如何有效加以運用降低碳足跡,提高競爭力。而隨著全球對減少碳排放的需求日益迫切,董瑞安表示,生質能被視為一種有效的替代能源,能夠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此外,生質能技術還有助於提升農業廢棄物的經濟價值,促進循環經濟發展。董呼籲,政府應加強對綠色技術研發的支持,以激勵企業投資於可持續技術外;強調實現淨零排放並非單獨任務,而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希望產、官、學、研攜手合作,共同推動可持續發展。董瑞安為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現職國立清華大學國際學院院長、國立清華大學分析與環境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OSCAR(Net Zero Supply Chain Alliance for Resilience)淨零排放韌性供應鏈聯盟理事長。#SDG4 #SDG13 #SDG15 @推廣教育中心 &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行政單位 推廣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