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SDG17 多元夥伴關係

ESG CSR 綠色大學 USR

循跡自走車研習營啟動,結合USR與產學資源培育科技人才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科教中心許惠淳】【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2025-07-31為推廣科技教育、深化學生對機電整合的理解,國立高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主辦,與高雄市立蚵寮國中合作,於114年7月1日至3日舉辦「循跡自走車基礎暨進階課程研習營」,三天密集課程以動手實作為核心,培養學生程式邏輯思維與工程應用能力。本次研習營同時配合本校推動的USR計畫「NUKxK12攜手築夢—STEM與機器人培育計畫」推動,導入桃園市祥儀慈善文教基金會與高雄市立中正高工之教育資源,聯手打造立體循跡自走車賽道,開啟跨校資源共享與長期合作,為未來在科學教育、機器人設計與競賽交流奠定良好基礎。研習課程內容從入門到進階,循序漸進,透過介紹軟體開發環境與馬達控制原理,學生將掌握感測器訊號與動作邏輯間的轉換與應用。課程設計結合實作與競賽模式,強化學生邏輯推理與程式整合能力。本次活動也是「2025高雄盃機器人挑戰賽—科技寶經典賽」的前導活動之一,該賽事將於2025年9月27日於國立高雄大學盛大舉行,預計吸引全國創客團隊共襄盛舉。主辦單位期望透過暑期課程提早培育潛力選手,並藉由競賽與實作經驗,激發學生對智慧自駕車與科技應用的興趣與熱情。本次研習營充分結合開放式控制系統與多樣化賽道挑戰,培養學生在創造力、設計能力、整合能力與程式開發上的核心素養,展現跨領域學習的成果,更是體現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的核心精神,不僅將高等教育的專業能量引入基層校園,更實踐科技向下扎根的教育理念。未來,國立高雄大學將持續透過USR計畫推動與地方學校的深度合作,陪伴更多學子在科學與創客教育的道路上勇敢逐夢、踏實前行。#SDG4 #SDG9 #SDG11 #SDG17 @科學教育中心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理學院 科學教育中心

躋身世界羽球40強! 高大運競系何志偉、黃睿璿勇奪BWF Super 300賽1銀1銅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部分照片:運競系副教授黃全成;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躋身世界40強之列!國立高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運競系)羽球組學生何志偉、黃睿璿組成的黃金拍檔,日前遠征「BWF世界巡迴賽」美國與加拿大公開賽(Super 300級),連兩站勇奪1銀1銅,刷新隊史與個人最佳國際賽紀錄,男雙世界排名更一舉攀升至歷史新高第37名。本次兩站巡迴賽為BWF(Badminton World Federation,世界羽球聯盟)所舉辦的Super 300級賽事,競爭激烈、高手雲集。何志偉與黃睿璿於美國公開賽中一路過關斬將,擊退多組世界排名更前的頂尖選手,首次闖入決賽便奪下銀牌。隨後轉戰加拿大多倫多,兩人狀態再度調整到位,於16強賽中成功擊敗在美國決賽中交手的強敵,成功報一箭之仇,並於八強乘勝追擊,與大會第3種子蘇格蘭組合拼戰3局後,硬是擠下強敵,挺進四強,最終抱回銅牌,連兩週穩定發揮,表現備受各界肯定。高雄大學運競系副教授黃全成表示,何志偉、黃睿璿自高中搭檔至今,合拍邁入第4年,默契深厚、目標一致,爭取國手資格、邁向國際舞台;此次雙傑突破性表現,不僅長期訓練與堅持獲得回報,也讓高大羽球代表隊再添國際亮點、為國爭光。此外,帶隊教練林上凱也是同門師兄、高大畢業校友,靈活運用戰術與加油打氣,功不可沒。學務長王明月感謝黃副教授的辛勤付出與無私奉獻,特別肯定其作為學生球技與心靈的堅強後盾,是羽球隊靈魂人物。體育室主任林季嬋指出,運動競技學系自2013年創系以來,在黃副教授帶領下,羽球隊表現逐年突破,屢獲佳績。今年5月,選手黃宥薰即於全國大專運動會奪得羽球公開級女單金牌;黃副教授本人也於本屆(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中,勇奪2金1銀,展現選手與教練雙棲典範。黃全成表示,羽球賽事競爭極為激烈,學生努力不懈、精進球技是「標配」,而成績的背後更有賴學校支持與企業贊助。他特別感謝亞柏球團、海鴻飯店、美樂蒂文教等單位長期挹注經費,以及校方提供優質訓練與學習環境,凝聚眾人願力,共同實現為國舉才、培育臺灣之光的目標。未來他也將持續深耕羽球人才,帶領選手邁向更高層級舞台,為臺灣、為高雄大學爭光。#SDG3 #SDG4 #SDG17 @運動競技學系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人文社會科學院 運動競技學系

這張證書掛保證!高雄大學、台積電攜手 推動半導體學程 打造南部高階製程人才搖籃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先進構裝整合技術中心特助洪婉甄;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這張證書,台積電掛保證!國立高雄大學與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SMC)攜手合作,正式啟動「台積電半導體學程」人才培育計畫。學生完成課程後,可取得由TSMC授予的學程證書,有效銜接南部科技產業聚落,為台灣半導體產業注入高階技術人力。高雄大學校長陳啓仁表示,高雄大學位處南臺灣半導體S廊帶核心區域,緊鄰楠梓科技產業園區與橋頭科學園區,具備地理與產學連結雙重優勢。學校自2006年起即開設「半導體光電製程學程」,累積豐富教學與實務經驗,並設立「先進構裝整合技術中心」,持續深耕封裝、構裝與製程等領域,為南部半導體發展奠定穩固之基礎。陳啓仁指出,此次由學術副校長室統籌、研究發展處整合工學院電機工程學系、化學工程及材料工程學系、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資訊工程學系,以及理學院應用化學系、應用物理學系、應用數學系、統計學研究所等八大系所教學資源,依據台積電提供之訓練藍圖,共同設計「半導體學程」課程模組,課程涵蓋「必修」、「核心選修」與「專業選修」3層課程體系,最低修畢11門課程。並由研發長吳松茂多次積極與台積電就課程及相關合作事項進行對話,達成具體之結論。高雄大學學術副校長莊琇惠表示,台積電當前布局的核心領域:「晶片中介層整合封裝(CoWoS)」、「系統整合晶片(SoIC)」與「小晶片模組化(Chiplets)」等先進封裝架構,高雄大學在上述領域具備深厚教學與研發基礎。本次合作規劃之「半導體學程」結合電子學、電路學、元件物理、分析化學與製程技術等基礎必修課目,並延伸至積體電路設計、材料分析、光電應用與異質整合封測等多元選修課目,充分保留本校在製程控制與先進構裝的專業特色領域,幫助學生建立全面的半導體工程素養,實現技術深耕與跨領域融合的雙軌目標。旨在培育具備製程研發、封測工程與3D整合設計能力的T型人才,緊扣產業技術趨勢與國家戰略需求。目前已完成課程模組之整合與內部檢核,並正式提交「台積電半導體人才培育計畫」進行審查,通過後陸續開放校內學生選修。未來將導入虛實整合教學平台,結合遠距實作、企業實案與AI模擬應用,打造更具即戰力與適應性的訓練環境。#SDG4 #SDG8 #SDG9 #SDG17 @先進構裝整合技術中心 &研究

Type:

研究

Office:

工學院 先進構裝整合技術中心

高雄大學科普團隊攜手偏鄉 點亮孩子心中的科學火花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提供:應用物理學系系主任邱昭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在教育資源不足的背景下,偏鄉地區的自然科學教育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實驗器材不足、師資短缺等問題,使學生難以接觸跨學科或進階的實驗活動。為了協助改變這樣的現況,高雄大學科普團隊多年來持續耕耘,攜手高雄市桃源國小,在每年寒暑假舉辦科普營隊,讓偏鄉學童有機會親近科學,拓展視野、點燃學習熱情。科普團隊由應用物理學系邱昭文教授、應用化學系何永皓教授與莊曜遠教授共同帶領,自109學年度起,每年定期前往桃源國小(特偏地區學校),舉辦為期四天三夜的冬令營與夏令營。團隊成員結合大學生志工的活力與創意,發展出一系列深入淺出的科學課程與實驗操作,希望透過「深入社區、走進教室」的方式,把高等教育的能量帶入教學資源較為匱乏的角落。今(114)年7月1日至4日再次舉辦的科普夏令營中,團隊設計了包括「紅綠燈反應」、「碘鐘實驗」與「趣味鑑識科學」等一系列以物理、化學實驗為主軸的課程,讓學童透過動手實作,觀察物理與化學的變化過程。在操作中,他們不僅學會正確使用實驗器材如護目鏡、滴管、試管與量筒,也逐步培養起科學素養與實驗自信。從一開始的生澀不安,到能獨立完成一個完整實驗,每一份進步都令人欣喜與感動。這場夏令營的幕後推手──高雄大學學生志工,則是另一道動人的風景。這些大學生多數原本從未參與過服務性活動,對於偏鄉營隊也充滿陌生與不安。然而,他們並不是毫無準備地走入服務現場。每一位志工皆須先完成由學校開設的培訓課程,內容涵蓋團體凝聚力建立、性別平等教育、溝通與協調技巧、情緒管理、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學,以及領導統御與責任分工等主題。這些課程不僅幫助學生做好心理與實務上的準備,更強化團隊合作與同理心,讓他們在營隊中能成為可靠、貼心的助教與陪伴者。隨著一次次參與與實作,這些志工也從原本的生手成長為核心幹部。他們在營隊中設計課程、統籌流程、帶領活動,甚至協助處理突發狀況,展現出極高的主動性與責任感。更重要的是,透過與學童的互動,他們學會傾聽與理解,也逐漸體會服務的價值與感動。許多志工在營隊結束後仍持續關心地方教育,更有不少人選擇再次回到營隊行列,成為穩定而堅強的中堅力量。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營隊規模與內容得以擴展,特別感謝國際扶輪3510地區屏東第一分區透過聯合社會服務方式提供資助。此次參與的扶輪社包括:屏東扶輪社、屏東鳳凰扶輪社、阿緱城扶輪社、里港扶輪社、屏東中正扶輪社與屏東菁英扶輪社。他們的支持不僅補足實驗器材經費,也為活動注入更多多元教學資源,使學童能有機會接觸更完整的實作體驗,進一步提升學習效果。營隊期間,我們也與學校教師、當地居民與學童家長建立了良好的互動與溝通,深切感受到他們對科普教育的期待與支持。這股來自地方社群的溫暖回應,加上校內志工不斷累積的經驗與熱情,構築出一個穩固而持續的服務循環,讓教育的力量真正延伸至偏遠地區。未來,我們將持續推動更多此類型的科普教育計畫,也期盼有更多企業與社會團體加入我們的行列,攜手為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提升學童的科學素養努力。讓科學不再只是課本中的名詞,而是孩子們手中可觸摸、心中可燃起的夢想之火。_#SDG4 #SDG10 #SDG17 @應用物理學系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理學院 應用物理學系

高雄大學推動「全民原教」 走訪排灣族老七佳部落 體驗原鄉文化與歷史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學務處王喆;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為深化原住民族教育內涵、落實「全民原教」政策,3日由校長陳啓仁、學務長王明月帶領教職員前往屏東縣春日鄉排灣族老七佳石板屋部落,透過實地導覽、飲食體驗與文化互動,加深對原鄉歷史與文化的認識與尊重。校長陳啓仁表示,早在20多年前,他曾帶領學生進入老七佳部落,參與石板屋修繕與文史紀錄工作。「當年部落青壯年多外出,僅長者留守,我們便舉辦暑期工作營,邀請返鄉青年在長老指導下修復家屋。那段經歷讓我們拋下主觀視角,以素人姿態進入部落,學習傾聽與觀察,從陪伴中參與社區營造。」他也肯定學生事務處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長期努力,讓原教實踐不僅停留於課堂,更走入文化現場、落實深度參與。此次「老七佳石板屋部落巡禮」由學務處策劃主辦。學務長王明月指出,活動期盼透過田野走讀的方式,深化大學行政與教學人員對原住民族歷史脈絡的理解。「文化不是表面形式,而是生命的累積。透過親身體驗,我們希望每位教師回到崗位後,能以更開放、同理的態度面對多元學生與族群議題。」她強調,全民原教的實踐目標,即是培養整體校園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與尊重力。行程首站參訪「力力溪伏流水圳」,該圳道開發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為春日鄉排灣族部落重要的傳統水利設施之一。圳道運用地勢與伏流水原理,透過涵管引導河床下滲之地下水,長年供應老七佳、士文、歸崇等部落灌溉與生活用水。即便歷經八八風災等天然災害衝擊,該系統仍在族人與地方協力維護下持續運作,展現原住民族順應自然、永續利用資源的生活智慧。沿途停留於老七佳吊橋時,導覽人員帶領來賓俯瞰歷經八八風災後的地景變化。該地區原為深切峽谷,風災後因土石沖刷與崩塌導致河床嚴重淤積,局部地區高出原河床約5公尺,山徑與橋梁結構亦有不同程度損毀。這些變化不僅改變了部落地貌,也成為推動防災教育與文化傳承的重要素材,提醒族人與訪客:自然環境與文化記憶密不可分。正式進入聚落前,由部落靈媒主持迎賓祈福祭儀,依排灣族傳統向祖靈通報訪客到來,祈求旅程平安順利,並表達對土地與祖靈的敬意。教職員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靜心參與,深刻感受族群信仰與自然共存的精神核心。老七佳石板屋聚落現存超過30棟完整石板建築,為臺灣極具代表性的排灣族文化聚落之一,亦曾被文化部列為世界遺產潛力點。導覽過程由屏東大學副教授郭東雄與「社團法人屏東縣春日鄉老七佳石板屋聚落文化協會」協力進行,介紹傳統建築工法、貴族階層制度與家族紋飾等文化內涵,讓來賓深刻體會排灣族世代傳承的生活智慧。中午時分,教職員於部落內共享原住民風味餐,包括馬告香料炒山豬肉、刺蔥葉包飯、金瓜米糕、山芋頭、酥煎溪魚、小米粽(阿拜)等多道料理,皆由在地族人以當令食材手工製作,展現土地滋味與族群心意。隨後安排琉璃串珠手環編織與石板屋環境觀察等活動,由部落族人親自指導,來賓在互動中進一步理解排灣族手工藝所蘊含的文化象徵與價值。高雄大學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全民原教」,串聯行政、教學與社區資源,深化師生對臺灣多元文化的理解與行動力,落實大學社會責任,打造更具包容性的學習與生活環境。#SDG4 #SDG10 #SDG11 #SDG17 @學生事務處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行政單位 學生事務處

高雄大學愛樂社20週年盛會 首次登上文化中心至德堂 展演師生音樂力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學務處課外組黃惠娟;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學生社團「愛樂社」25日晚間於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舉辦《豎不豎響不到》年度成果音樂會,匯聚管樂、弦樂、管弦樂與鋼琴獨奏等多元形式演出,展現學生深厚音樂素養與合作精神,吸引校內外樂友與師生共同參與,現場氣氛熱烈。行政副校長吳行浩、總務長陳怡凱、圖書資訊館館長王政弘、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陳德興親臨會場,肯定學生社團的音樂能量與藝術實踐。高大愛樂社自2004年創立,本次演出不僅是社團邁向20週年里程碑的重要展現,更是連續第2年於校外舉辦年度展演,首度登上文化中心至德堂演出,場地規格升級,展現更成熟的演出實力。社團由管樂團、弦樂團及鋼琴組所組成,平時由同學自行練習與協同排練,凝聚對音樂的熱情並培養默契。音樂會中,愛樂社社員演奏多首經典與現代作品,包括貝多芬鋼琴曲《Pathetique》、卡爾‧詹金斯的弦樂合奏曲《Palladio》、柴可夫斯基《胡桃鉗》組曲中膾炙人口的〈花之圓舞曲〉、管樂曲《Sea of Wisdom》與《春之獵犬》等。其中應用數學系(應數系)學生黃翊綸擔綱鋼琴獨奏,表現獲得熱烈掌聲,充分展現青年學子對音樂的理解與詮釋能力。本次音樂會也由「A-Team薩克斯風重奏團」及「實踐大學絮音管弦樂社」協力籌辦,象徵跨校音樂交流的合作模式,拓展學生舞台並深化社團間的藝術連結。愛樂社籌備與演出過程,不僅精進個人技藝,更在集體練習中學習責任與團隊協作。高雄大學愛樂社表示,社團不只是音樂表演團體,更像是一個溫暖的家庭,讓來自不同科系、懷抱音樂夢想的學生在這裡找到歸屬感,共同成長。未來將持續推動校內外展演活動,讓音樂成為連結校園與社會的橋梁。更多高大愛樂社資訊,歡迎追蹤官方社群:Instagram:@nukimusic_orchFacebook:國立高雄大學愛樂社2023YouTube:國立高雄大學愛樂社#SDG4 #SDG11 #SDG17 @學務處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高大財法系教授謝國廉出席TIPA智慧財產研討會 與美國聯邦法官深入對談專利訴訟制度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財經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謝國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財法系)教授謝國廉受國立臺灣大學的邀請,日前出席2025 TIPA智慧財產國際研討會,與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Raymond T. Chen法官、其他臺灣法學專家、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法官及國內外著名律師,共同探討兩國專利侵權訴訟的審理模式。Chen法官於研討會的第1場次,以“Judicial Perspectives on Complex Patent Litigation”(「從司法的視角看複雜專利訴訟」)為題進行報告。Chen法官首先介紹美國聯邦法院的架構,以及專利案件於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的訴訟進行程序,再以其擔任該院法官12年的審理經驗,深入探討複雜專利訴訟的各項特性。在研討會的第2場次,Chen法官、飛翰外國法事務律師事務所合夥人Erik R. Puknys律師、普衡律師事務所合夥人Rudy Y. Kim律師等2位美國資深律師,以模擬法庭審判的形式,完整地呈現了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的專利訴訟實況。身兼財經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的謝國廉教授在研討會下午的場次,以“The Role of Technical Experts in Patent Litigation”(「技術專家在專利訴訟中的角色」為主題進行報告,依序探討了臺灣的技術審查官、查證人和專家證人於專利訴訟中的角色,並指出了現行制度下已出現的爭議以及潛在的挑戰。最後,謝教授以歐盟單一專利法院的「技術法官」(“Technically qualified judges”)制度作為參考的依據,提出我國面對相關爭議及挑戰時可能的政策選項。最後,謝教授在綜合討論場次,針對臺灣和美國專利侵權訴訟的程序設計、差異與挑戰,與Chen法官、研討會主辦人臺大法律學院李素華教授、Puknys律師、Kim律師、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庭長汪漢卿法官和蔡惠如法官,以及多位國內外資深法律專家,從兩國立法、司法和學術等的面向,進行了深入且有趣的討論。#SDG4 #SDG9 #SDG16 #SDG17 @財經法律研究中心 &研究

Type:

研究

Office:

法學院 財經法律研究中心

應物系副教授余進忠推廣「物理動手學」 走進高中校園 帶領高中生做中學、錯中思、反中省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應物系副教授兼科教中心主任余進忠;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應用物理學系(應物系)副教授兼科學教育中心主任余進忠,攜手全台理念相近教授組成教學團隊,爭取教育部高教深耕經費支持,近年持續推動「高中物理動手學」計畫,帶領高中學生運用生活素材與數位感測工具進行實作實驗,探索物理模型與自然現象。今年第二學期計畫已遍及全台逾30所高中,累計超過900名學生受惠,下半年將持續深入中南部與偏鄉學校,體現大學社會責任與高教落實基層的精神。余進忠表示,計畫核心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實作為導向,運用手機APP(如 Phyphox、Tracker)搭配橡皮筋、音叉、磁鐵、保特瓶等日常用品,設計簡易且富挑戰性的物理實驗。過程中不強調標準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從數據偏差與模型落差中觀察現象、反思假設、重複驗證,逐步建立對物理原理的理解與論證能力。日前余進忠前往高雄市鼓山高中,與該校教師協同授課,帶領學生操作秤重、吊掛、測距等裝置,檢視數據變化與感測原理,並補足課堂中「真實實驗經驗」的不足。透過分組討論與手機感測器的即時回饋,學生開始主動提出「為什麼數據會不一樣?」等問題,翻轉過往僅追求標準答案的學習模式,激發學習興趣與探究精神。鼓山高中校長廖俞雲高度肯定余進忠團隊攜手高中端的用心,表示「物理動手學」計畫切合108課綱「素養導向」精神,不再只強調公式與答案,而是透過「做中學、錯中思、反中省」歷程,引導學生觀察現象、提出問題並修正思維。她強調,這樣的實作經驗有助學生從知識接收者轉變為主動建構者,並與學習歷程檔案、自主學習任務等課綱設計緊密結合,是真正實踐「以學生為本」與「學以致用」的課程典範。余進忠說明,該計畫最初由中山大學教授嚴祖強發起,他隨後協力推動並建構起全台合作網絡,目前已串連台北、台中、嘉義、花蓮、台東等地約12位教授,各自負責不同主題與教學模組,預計暑期召開全台工作坊,進一步統整教材版本與學生學習成效評量指標。「我們期待這些學生未來能將成果發展為小論文、科展或學習歷程檔案,而不是停留在一次性的作業完成。」余進忠表示,為解決學生在後期數據詮釋與模型建構上的瓶頸,團隊將自8月起啟動「教授入校指導機制」,結合大學與高中雙師合作,強化學習支持系統,深化學生探究能力與表達力。#SDG4 #SDG9 #SDG10 #SDG17 @應用物理學系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理學院 應用物理學系

建築系學生楊舒涵、黃冠瑋 通過教育部SPOSAD 初選正取、續爭取海外培訓名額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建築學系系主任陳逸杰;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學生楊舒涵、黃冠瑋,日前申請教育部「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SPOSAD)」,成功取得初選資格進入31人名單,突顯系上教學成果獲全國設計圈肯定。2生自7月起再接再厲,參加第二階段國內研習營及複審,爭取明(2025)年9月海外培訓名額。高雄大學建築系系主任陳逸杰表示,教育部SPOSAD共分為「建築與景觀設計」等五組,補助優秀學生赴海外進修與交流,為國內設計培訓領域最高榮譽之一。計畫2005年開辦以來,年年競爭激烈,向來被視為設計學界爭相角逐的重要門檻。高大建築系以後進新秀之姿,由楊舒涵、黃冠瑋兩位學生首度通過初審正取,實屬不易,不僅展現個人設計實力,也彰顯系上長期推動跨域整合、實作導向與社區參與的教學成效日漸受到肯定。兩位學生之所以能脫穎而出,關鍵在於作品集中展現高度設計素養與空間整合力。無論在人本關懷、都市議題或社會參與面向,皆具獨立見解與扎實表現,體現建築作為社會載體的深層價值。楊舒涵於作品集中展現出兼具人本關懷與空間敘事力的設計語彙。〈藝野童趣:兒童藝術教育館〉以自然場域結合藝術教育,強調孩童感官體驗與親子共融。〈擁抱無障礙生活〉則從社福機構角度出發,打造高安全性、可安老之居住空間,並整合諮詢、研討與社區互動功能,體現其對弱勢族群的敏感觀察。〈果貿森活圈〉則以市場設計活化舊社區轉角地景,將休閒、綠化與在地經濟活動融合。整體作品呈現她對社區紋理、使用者需求與都市脈絡的高度掌握,並善於以開放性空間串聯在地資源,展現細膩而具社會價值的設計思維。黃冠瑋作品集涵蓋住宅、校園與文化空間等多元題材,展現其對空間關係與社群互動的深入探討。在〈重疊的鄰居們〉中,他探討都市密集環境中鄰里交疊與邊界模糊的共居型態,提出具互動層次的垂直住宅設計。〈去中心的小學〉則以學生自由流動與教學彈性為出發點,打破傳統教室邊界,創造開放共享的學習場域。此外,他亦參與「大學生根社區改造競賽」,實地投入地方活化行動,獲得首獎肯定。實習經驗方面,曾赴北京時境建築實習,拓展其國際視野與設計表達力。綜觀其作品,可見其關懷在地、理解人群、兼顧美感與社會性的建築實踐精神。#SDG4 #SDG11 #SDG17 @建築學系 &研究

Type:

研究

Office:

人文社會科學院 建築學系

高雄大學、環境部 啟動綠領人才課程  接軌AI與淨零未來趨勢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新能源及電力發展研究中心副理林岱霖;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因應2050年淨零排放國家目標,國立高雄大學16日辦理「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由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土環系)、新能源及電力發展研究中心規劃執行,針對氣候變遷、碳盤查、碳足跡與查驗制度等主題進行48小時專業訓練,首日邀請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張根穆專題演講,剖析AI時代的綠領人才養成與全球淨零轉型趨勢。土環系系主任林啟琪表示,首梯課程共招收40名學員,主要來自校內各系學生。為擴大參與,系上結合師長、校友與產業界力量,共同爭取政府補助與企業贊助。他強調,碳管理已是現代工程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系上將持續強化教學與實作並重的課程設計,推動高等教育與國家減碳政策接軌。土環系特聘教授兼新能源及電力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連興隆指出,早在2010年,高大即舉辦全台首場碳中和運動賽會,展現長期耕耘碳足跡與減碳議題的基礎。他表示,期望學生不僅熟悉法規與名詞,更能掌握盤查與查驗等實務操作,成為具備即戰力的綠領人才。課程結束後將舉行測驗,合格者將取得環境部核發之專業證書,為全台首批官方認證的綠領人才之一。氣候署副署長張根穆於開課日發表「打造AI時代的綠領人才」專題演講,分析全球氣候治理趨勢與台灣碳費制度發展。他指出,碳定價、碳揭露與排放責任將成為企業基本門檻,未來不僅環工人才,AI、金融、管理與法律背景者也需具備綠領相關專業。張根穆強調,氣候變遷已非單一領域議題,而是全產業結構轉型的起點。碳足跡查驗、溫室氣體盤查、ESG報告撰寫等技能已納入多數企業招募條件。他呼籲青年學子儘早建立跨域專業與國際視野,以搶占淨零轉型的職涯優勢。他進一步說明,台灣氣候政策已邁向法制化與市場機制並行推動,我國已設定2030年中期減量目標,並調整國家自定貢獻(NDC),透過碳費、碳權等機制建立完整治理架構。他舉歐盟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為例指出,已有台灣企業因未建立碳盤查制度而失去訂單,顯示第三方查驗與碳資訊透明化的重要性。他指出,AI與綠領的結合,正成為企業數位與永續雙轉型的核心引擎。綠領人才的角色將從減碳執行者,擴展為企業營運與國際合規的關鍵橋梁。本期課程為環境部第11418期「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屬全國性分區培訓計畫之一,由南區培育中心成功大學統籌推動,高雄大學負責高雄、屏東地區課程辦理,對象涵蓋大專校院學生與社會人士。課程聚焦碳管理、溫室氣體盤查、自願減量、產品碳足跡等主題,完成訓練並通過考核者,將取得環境部核發證書,成為我國首批由國家主管機關認證之淨零綠領人才,接軌未來綠色就業市場。#SDG4 #SDG7 #SDG13 #SDG17 @新能源及電力發展研究中心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工學院 新能源及電力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