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SDG14 保育海洋生態

ESG CSR 綠色大學 USR

生科系副教授鄭竣亦 三度發現「龍涎香」 獨步「核磁共振光譜」技術 確認真品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產學育成中心副理陳映諪、助理李雨謙;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三度發現「龍涎香」!國立高雄大學生命科學系(生科系)副教授鄭竣亦,日前協助民眾檢測海邊拾獲奇香怪石,透過獨步開發「龍涎香(ambergris)」檢測技術,確認為真品。這也是他經手鑑定案中,繼蘭嶼(2020年)、新北淡水海灘(2022年),野外拾獲(真品)第3例。鄭竣亦鑽研海洋天然物質研究多年,更是全台少數具備龍涎香鑑定實績專家。鄭表示,該物重量超過兩公斤,表面呈現灰白至暗黑交錯結構,具備明顯動物性氣味,外觀與氣味皆符合龍涎香的特徵,利用「核磁共振光譜(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技術」,從中發現「龍涎香素(ambrein)」專屬訊號,確認真品無誤,純度估計在60%左右。鄭竣亦進一步說明,真正的龍涎香極為罕見,是抹香鯨長年體內累積而成的腸道結石,僅有極少數個體會將其排出,再由洋流與潮汐漂流至岸際被人拾獲。他平均每年受理50餘件送鑑個案,其中九成以上為誤認,最常見的是脂肪類殘留物、塑化劑凝塊,其次是工業清潔劑、石油副產物。對於龍涎香的價值,鄭竣亦表示,雖不便明言具體價格,但依照目前國際市場行情,經科學確認的真品價值遠高於市面仿品。根據文獻與業界資料,研究等級的龍涎香每公克價格可達新臺幣萬元,若進一步純化提煉成藥品等級,其價值更難估算。龍涎香拾獲人、北部蘇姓女士回憶拾獲經過,全家熱愛戶外運動,去(2024)年7月出遊東部,傍晚於成功海岸(海濱公園)散步,當時愛犬駐足某岩石區域不停聞嗅不肯離去,「我們覺得奇怪便過去查看,沒想到發現一塊形狀不規則、表面粗糙且散發特殊氣味的物體。」蘇女士說,由於忙於工作,返家後將該顆怪石閒置倉庫,直到近期整理物品才想起此事,透過高雄大學產學育成中心,聯繫上龍涎香權威鄭竣亦,經鑑定確認為真品令她相當開心,「好像在作夢!」親身印證「狗來富」,也開玩笑以後將更常帶愛犬出遊海邊。國立高雄大學產學育成中心提供「龍涎香檢測服務」,歡迎國內外民眾申請。申請流程簡便,線上填表後,即可啟動檢測,相關檢測服務可洽聯絡電話:07-5916639,或上「龍涎香檢測服務專區」查詢:https://iaic.nuk.edu.tw/p/423-1047-160.php?Lang=zh-tw 。相關文字報導:2020年首度發現(蘭嶼):https://reurl.cc/EVDplk2022年2度發現(新北淡水海灘):https://reurl.cc/knv7er#SDG4 #SDG9 #SDG14 @產學育成中心 &研究

Type:

研究

Office:

高大《卓越講座》邀請農業部司長莊老達 談農業淨零永續:減量、增匯、循環、綠趨勢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推廣教育中心胡瓊文;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20205-03-06 國立高雄大學4日邀請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出席《卓越講座》,以「臺灣農業淨零永續推動策略」為主題,闡述政府最新相關政策,強調農業在氣候變遷下的挑戰與機遇,如何透過減量、碳匯、循環經濟及綠能(綠趨勢)實現永續發展目標,並且將於2040年率先達成淨零排放,為國家2050年整體淨零目標做出貢獻,推廣教育中心主任陳怡兆代表校方致頒感謝狀。莊老達表示,2023與2024年上半年均創下史上最熱紀錄,地表與海平面溫度持續攀升,農業正面臨產量與品質挑戰。為此,農業部門提出「源頭減碳」策略,雖僅占全國排放量的2%(約600多萬噸),仍計畫透過電動農機、有機農業等方式減排50%。同時,推廣自然碳匯,包括森林、土壤與海洋,目標增加1,000萬噸碳儲存。例如,利用國產木材封存碳、復育海草床兼顧生態多樣性。循環經濟方面,農業部將「農業廢棄物」轉為「剩餘資源」,如鳳梨葉製纖維、牡蠣殼助珊瑚復育,實現「全循環、零廢棄」。此外,綠能發展成果亮眼,農業部門太陽能年發電量達42億度,超出自身31億度需求,餘電支持國家轉型。莊老達進一步提到與企業合作,結合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理念,推動永續轉型,如與台泥移除外來種銀合歡作為低碳燃料,並與家樂福推碳足跡標示農產品,預計年底將上架超市,讓消費者透過選擇低碳產品參與減碳行動。而AI技術則應用於氣象分析與災害預測,未來將結合無人機等技術,提升碳匯量測效率。莊老達為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博士,曾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企劃處處長、農糧署副署長、農糧署中區分署、南區分署分署長等職位;於企劃處處長任內,同時兼任該會「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執行長,負責推動淨零碳排相關政策的規劃與執行,為台灣農業部門在氣候變遷挑戰下的轉型奠定了重要基礎。現為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肩負著農業資源管理、環境永續發展及氣候變遷調適等關鍵任務。#SDG4#SDG7#SDG8#SDG11#SDG12#SDG14#SDG15 @推廣教育中心 &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行政單位 推廣教育中心

通識課《守護他者》展覽 林淑文師生手繪瀕危生物 倡議守護環境、生物多樣性精神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林淑文;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石虎遭「路殺」、綠蠵龜誤食海廢,以及人類行為造成多個物種瀕危的情況有多嚴重?國立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林淑文帶領學生舉辦《守護他者》展覽,利用走廊數十米長的黑板告示欄,繪畫、書寫展現關心與倡議,即日起至11日於校園綜合教學大樓1樓長廊發表,邀請師生民眾前往觀賞。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陳德興稱許活動以最低廉成本、最親近的方式,讓高大師生有更多永續教育對話的機遇。就像寺廟牆面常見的交趾陶、雕刻、彩繪等藝術,對信眾訴說忠孝節義、勸人為善的故事;網路世代年輕學子暫時放下3C,改以粉筆書寫、畫出守護環境、珍惜生物多樣性的倡議,兼具創意與效果。該項《守護他者》展覽為林淑文所授通識《環境倫理》教學單元之一,課程引領學生建立人與他者之間正義適當合宜的關係,亦即思考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係。 林淑文說,課程引導學生從美學出發,從自身的感覺出發,以切身的經驗尋找想要守護的他者。透過美學實踐與藝術行動,學生被邀請與物展開對話,觀察並聆聽自己想要守護的他者,並制訂守護計畫展開行動。林淑文進一步補充,課堂上採用「問題導向學習(PBL)」方式,將環境議題融入教學中,激發學生以好奇心與批判性思考探索「ESG(全球環境、社會和治理)」核心價值。透過小組合作、實作與對話,重新審視自己在日常行為中的環境足跡,並共同思索如何實踐永續價值。學生分組討論要倡議保護的對象,包括藍鯨、鯊魚、綠蠵龜、石虎、穿山甲、黑熊、水獺、豎琴蛙、大紫蛺蝶、櫻花鉤吻鮭、盤龍參等諸多生物,除了畫得如教科書等級般栩栩如生,也詳細分析遭受瀕危原因,例如棲地遭受破壞、塑膠製品汙染、氣候變遷、人類貪圖口腹之慾、外來種威脅等,都發人省思。#SDG4 #SDG13#SDG14#SDG15 @通識教育中心&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教學中心 通識教育中心

高雄大學《卓越講座》邀「養蝦之母」羅竹芳談永續:養殖技術轉移、知識共享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推廣教育中心胡瓊文;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卓越講座》22日邀請養殖界「養蝦之母」、國立成功大學講座教授羅竹芳,與師生、樂齡大學學員分享長期投身病毒學、蝦類病理學等多項領域耕耘心得,強調台灣蝦類養殖產業,除了應捨棄傳統高密度(養殖)做法,朝向更多元的技術創新與全球合作,才能真正實現永續發展。高雄大學副校長莊琇惠主持講座並致頒感謝狀予羅竹芳,指出早期台灣曾是蝦類養殖領先者,但因高密度養殖、過度使用環境資源,養殖池頻繁發生傳染疾病導致產業衰退。1990年代初,爆發「蝦白點病」嚴重打擊全球養蝦產業,羅竹芳團隊1994年不僅分離出該致病病毒更成功開發「檢測試劑」,幫助各國業者早期防範、有效降低(養殖蝦)死亡率,對產業復甦貢獻巨大。《卓越講座》該場主題「永續蝦類養殖產業的挑戰」,羅竹芳開場先分享母親「鼓勵勇敢面對、冷靜解決問題」,與父親「建立自信發掘與發揮潛能,進一步幫助他人」的教養觀念,藉此勉勵年輕學子多勇於嘗試、探索未知,以及學習發揮共好精神,這些都是促進人類進步的動力。特別是全球化挑戰、科技發展迅速,更凸顯跨領域合作、持續學習重要性。談到蝦類養殖面臨的挑戰,羅竹芳認為關鍵解決之道是「永續發展」,蝦類養殖業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其基礎設施多半不足且(養殖)技術落差甚大,影響不只效率低下且造成環境沉重負擔。因此,加強技術轉移與知識共享,協助提升養殖技術,將是國際社會重要課題。 她也強調,永續蝦類養殖的推動不僅需要技術創新,還需要政策支持與市場引導。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業者採用環保的養殖模式,同時消費者也應提升對永續水產品的認知與需求,形成良性循環,推動產業的永續發展。羅的研究不僅限於學術界,她積極促進產學合作,致力於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開發出多項高效且環保的蝦類養殖技術,這些技術不僅有效提升了產量,還有助於減少環境負擔,為全球蝦類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具體解決方案。羅竹芳為日本東京大學農學部水產科博士,研究專長包括病毒學、蝦類病理學、甲殼類病毒學及系統生物學,現為教育部生物及醫農科學類科國家講座、國立成功大學前瞻蝦類養殖國際研發中心名譽講座教授、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特聘研究員。卓越研究和貢獻也使她榮獲多項殊榮,包括教育部生物及醫農科學類科國家講座獎,以及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等。2020年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曾授予「2020 Meritorious Award(傑出貢獻獎)」,為台灣第1位獲此榮耀的學者專家。#SDG4 #SDG12 #SDG14 #SDG17 @推廣教育中心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行政單位 推廣教育中心

2024牡丹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 藝創系用自然與海廢創作,藝起守護牡丹灣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藝創系系主任陳冠勳】【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牡丹.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自2016年起連續於牡丹鄉辦理至今為第七屆,今年由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與牡丹鄉公所、牡丹鄉社區發展協會共同主辦,邀請到正修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師生共同參與,二校師生及部落居民約30人參與,於琅嶠卑南古道牡丹灣段進行創作,以旭海在地故事為本、部落議題為架構、在地素材為材料,產出《緣旭》、《旭的傳說》及《手護》等3件作品,利用海洋廢棄物及在地素材,表達與自然共生的理念,展現旭海文化特色與海廢議題,並為落山風風景特定區增添新的吸睛點。本年度持續邀請到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黃世輝老師擔任營長,實踐大學休閒產業管理學系李宜欣老師及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翁群儀老師擔任副營長,由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陳冠勳系主任領隊、正修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張錦郎、吳志南老師等共同指導,在8月26日(週一)-8月31日(週六)6天5夜創作3件作品。《緣旭》作品發想來自旭海部落舊稱牡丹灣為琅嶠卑南古道之一段,許多族群遷移台灣東岸必經之地,阿美族、排灣族、卑南族、平埔族與漢人等在此交匯停留,成為多元族群的聚落。因此在作品中,由在地居民潘昆淋先生指導學生編織廢棄漁網,結合刻畫不同族群圖騰的漂流木,展現族群融合、和平共處的精神。在夜晚時,更可躺在作品上,欣賞無光害的滿天星斗與銀河,感受自然的力量。作品《旭的傳說》設計發想,則是來自美好的旭海風景,旭海的「旭」是由九顆日組成,象徵部落的熱情。有些排灣族人相信人類是來自太陽所生之卵孵化而成,太陽也是部落領袖之象徵。因此,用漂流木與鋼筋結合製作9個太陽立柱,並使用當地的鵝卵石排列成太陽光芒,展現旭海的熱情與能量。《手護》作品的設計理念是模擬一個巨人雙手握著一根釣竿,釣竿釣上來的不是漁獲而是一串海洋廢棄物,提醒人們海廢議題,以及引發民眾思考淨灘、海廢回收與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今年另有一組數位設計組的學生,在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系王政弘副教授的指導下,結合AR功能開發出APP軟體,透過手機與環景紙眼鏡工具,即可看見歷屆的作品展現在牡丹鄉各地,相當別出心裁。據牡丹鄉公所柯富霖課長表示,透過7屆的牡丹.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的辦理,累積牡丹鄉藝術能量,培養超過15位以上部落素人藝術家,更讓參與的同學與老師成為牡丹鄉最佳行銷員。參與6屆的旭海部落居民,亦是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的解說員的潘鄭文鐘也說道,本次營隊作品,設置在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的入口,可以讓更多的國人看見海廢議題,喚起國人對生活減廢與海洋永續的關注。另陳冠勳系主任也表示,從營隊的參與看到跨校同學的合作與對社區無私的奉獻,讓他感動。來自台中的薛筳恩同學與表示,第一次來到原住民的部落,可以跟部落族人學習編織並應用在作品上,讓她收穫滿滿。本屆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在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與川人街工作室的媒合下,配合牡丹鄉公所、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系與正修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師生將藝術帶進部落,加上今年度配合落山風風景特定區旭海資訊站啟用,更增添牡丹鄉旭海部落生態旅遊的魅力,亦讓走訪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的旅人感受到旭海部落的文化及生命力!#SDG4 #SDG14 #SDG17 @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 &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人文社會科學院 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

舉辦海洋與環境教育類虛擬實境教材體驗活動邀請高雄市蚵寮國中共襄盛舉(112/06/07)

進入高雄市蚵寮國小進行海洋主題熱轉印體驗活動(112/05/23)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Type:

活動

Office:

人文社會科學院 數位內容設計研究中心

進入高雄市蚵寮國小進行海洋繪本導讀與創作、海洋VR體驗活動(112/05/02)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Type:

活動

Office:

人文社會科學院 數位內容設計研究中心

進入高雄市蚵寮國中進行海洋與環境教育類虛擬實境教材體驗活動(112/04/26)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Type:

活動

Office:

人文社會科學院 數位內容設計研究中心

「單車環島公益服務隊」誓師授旗 學務長王明月:展現堅強韌性、團隊扶持、體現在地實踐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提供:學務處課外組李宏修;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學務長王明月、課外組組長林宏益今(8)日共同為學生社團「希望種籽社單車環島公益服務隊」授旗並致贈加菜金,祝福一路平安順風。服務隊共有12名學生,將於12日出發,沿途拜訪育幼院及淨山淨灘,26日完成旅程。王明月稱讚希種社學生的熱情,將「單車環島公益服務隊」活動延續,今(2024)年邁入第11屆,旅程上從個人展現的堅強、韌性,到團隊發揮的相互扶持,乃至不忘對環境、社會的關心與付出,都體現校方推動的「在地實踐」。此次服務隊規劃前往高雄紅十字育幼中心、屏東旭海小學堂、嘉義修緣育幼院,以及桃園虎頭山淨山、漢寶濕地淨灘,成員包括總召蕭珮瑄、副召賴昀志、方俞翔、凃宇晴、陳弘峻、吳芃均、林耘、廖怡萱、高孟佟、曾恒晨、謝承峻、陳泯錡等共計12名隊友。蕭珮瑄表示,人生初次單車環島,且扛下總召重責,零經驗難免忐忑,所幸上屆學長姊經驗傳授,以及加強訓練調整心態,信心喊話夥伴共同完成這趟極富意義旅程,創造美好回憶。廖怡萱第1次騎乘公路車環島,與夥伴在豔陽八月天踩踏前行相當瘋狂,期待過程中砥礪心志;去年參與過的高孟佟,今年再次加入,除了趁年輕揮灑熱血,也想再次感受夥伴並肩騎行、單車環島兼做公益的社團優良傳統。#SDG1 #SDG3 #SDG14 #SDG15 @學生事務處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行政單位 學生事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