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8
【文字:推廣教育中心胡瓊文;編修:公共事務組】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卓越講座》25日邀請慈濟大學護理科助理教授廖素絨,以自身豐富護理背景、精神科臨床實務經驗,剖析憂鬱症的多元面向,以及防治自殺實用策略。行政副校長吳行浩致頒感謝狀予廖素絨、感謝從花蓮遠道而來,帶來專業且貼近生活的分享。
行政副校長吳行浩開場引言表示,隨著網路與AI時代的來臨,青少年與社會的疏離感加劇,人際互動減少,心理健康議題更顯重要。他強調,尋求心理協助如同感冒就醫,應視為正常需求,無須擔心被標籤。高大校方長期推動心理健康教育,諸如培訓工作坊、講座,每年定期選拔與表揚「校級優良導師」,鼓勵更多師長投入守護學生行列,打造安全校園環境。
廖素絨指出,憂鬱症並非單一症狀,而是以多種形式呈現,如食慾不振、睡眠障礙或情緒低落。以盲人摸象為喻,說明憂鬱症的表現因人而異,需細心觀察才能辨識。廖進一步闡述,壓力是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無論是學業、人際關係還是經濟困境,每個人都可能面臨挑戰。
在自殺防治方面,廖素絨強調早期發現與介入的重要性,並介紹「BSRS-5」量表,透過五道簡單問題(如睡眠品質、情緒狀態)即可初步評估憂鬱與自殺風險。她提醒,若發現同學缺課或行為異常,可主動詢問並提供支持。她也提到,藥物治療能在兩週內改善情緒,但若不治療,憂鬱症可能拖延數月甚至數年,增加自殺風險。
廖素絨分享具體的心理健康促進方法,包括規律作息、健康飲食、適度運動以及與親友保持聯繫。她特別強調,當個案處於極度低落狀態時,身邊人的支持至關重要。她提醒學生在面臨心理壓力時,應適時求助,例如學校輔導室、心理諮商中心或撥打專業求助熱線,千萬不要獨自承受。
廖素絨為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學系博士,現為慈濟大學護理科助理教授,曾任慈濟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護理科主任、花蓮門諾醫院壽豐分院護理部主任等職;專長領域包括精神衛生照護、老年精神衛生照護、護理教育、護理行政、護理研究等。
#SDG3 #SDG4 @推廣教育中心 &教學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