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建築系學生楊舒涵、黃冠瑋 通過教育部SPOSAD 初選正取、續爭取海外培訓名額

返回

2025-06-23

【文字、照片:建築學系系主任陳逸杰;編修:公共事務組】2025-06-23 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學生楊舒涵、黃冠瑋,日前申請教育部「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SPOSAD)」,成功取得初選資格進入31人名單,突顯系上教學成果獲全國設計圈肯定。2生自7月起再接再厲,參加第二階段國內研習營及複審,爭取明(2025)年9月海外培訓名額。高雄大學建築系系主任陳逸杰表示,教育部SPOSAD共分為「建築與景觀設計」等五組,補助優秀學生赴海外進修與交流,為國內設計培訓領域最高榮譽之一。計畫2005年開辦以來,年年競爭激烈,向來被視為設計學界爭相角逐的重要門檻。高大建築系以後進新秀之姿,由楊舒涵、黃冠瑋兩位學生首度通過初審正取,實屬不易,不僅展現個人設計實力,也彰顯系上長期推動跨域整合、實作導向與社區參與的教學成效日漸受到肯定。兩位學生之所以能脫穎而出,關鍵在於作品集中展現高度設計素養與空間整合力。無論在人本關懷、都市議題或社會參與面向,皆具獨立見解與扎實表現,體現建築作為社會載體的深層價值。楊舒涵於作品集中展現出兼具人本關懷與空間敘事力的設計語彙。〈藝野童趣:兒童藝術教育館〉以自然場域結合藝術教育,強調孩童感官體驗與親子共融。〈擁抱無障礙生活〉則從社福機構角度出發,打造高安全性、可安老之居住空間,並整合諮詢、研討與社區互動功能,體現其對弱勢族群的敏感觀察。〈果貿森活圈〉則以市場設計活化舊社區轉角地景,將休閒、綠化與在地經濟活動融合。整體作品呈現她對社區紋理、使用者需求與都市脈絡的高度掌握,並善於以開放性空間串聯在地資源,展現細膩而具社會價值的設計思維。黃冠瑋作品集涵蓋住宅、校園與文化空間等多元題材,展現其對空間關係與社群互動的深入探討。在〈重疊的鄰居們〉中,他探討都市密集環境中鄰里交疊與邊界模糊的共居型態,提出具互動層次的垂直住宅設計。〈去中心的小學〉則以學生自由流動與教學彈性為出發點,打破傳統教室邊界,創造開放共享的學習場域。此外,他亦參與「大學生根社區改造競賽」,實地投入地方活化行動,獲得首獎肯定。實習經驗方面,曾赴北京時境建築實習,拓展其國際視野與設計表達力。綜觀其作品,可見其關懷在地、理解人群、兼顧美感與社會性的建築實踐精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