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
【文字:推教中心胡瓊文;編修:公共事務組】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23日舉辦本學期首場《卓越講座》,邀請新古典室內樂團藝術總監陳欣宜,以「臺灣當代表演藝術跨域新思維」為題,與學生分享其跨域創作歷程與理念。講座中,她以音樂、人文與科技交織的實例,帶領學生思考如何從臺灣出發,走向國際舞台。
高雄大學校長陳啓仁致詞指出,《卓越講座》是全校性跨域平台,邀請各界傑出人士分享,期望學生透過不同專業的觀點,培養多元視野與未來想像。他特別提到,陳欣宜是高雄在地的重要藝術家,曾榮獲2022年高雄文藝獎,並入圍2024年台新藝術獎,近期更於2025年世界劇場設計展、倫敦設計大展分別榮獲金獎,並勇奪美國 MUSE Design Award 柏金獎,足見其創作能量與國際影響力。校方也在會中致贈感謝狀,感謝她蒞校分享。
陳欣宜畢業於美國新英格蘭音樂院,師承多位國際知名音樂家。2003年創立新古典室內樂團並擔任藝術總監,長期活躍於國內外展演。她同時身兼鋼琴家、指揮、導演與策展人等多重角色,作品關注土地與文化連結,致力於將臺灣人文元素轉化為當代表演藝術的語彙,開展原創音樂劇場,從南方出發,邁向國際。她也曾參與多項重要策展製作,包括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高雄港站火車站遷移策展、旗津渡輪50週年系列活動,以及國際劇場設計展台灣館主策展人,展現其跨領域的策展實力。
演講中,她以北歐藝術學校及國際大學宿舍的建築案例為例,說明「溝通、互動、協同」的設計精神如何促進交流與共鳴。她引導學生將建築比擬為書架、蜂巢或客家土樓,帶領大家思考空間與人際互動的關係,並指出「在場域中創造交流機會,就可能激盪出新的合作與想像」,強調跨域思維的起點往往來自日常觀察。
她同時談到自身音樂歷程,回憶在獨奏會中,當演奏改編自臺灣民謠的曲目時,觀眾掌聲往往比純古典曲目更熱烈,讓她體會到「唯有與土地情感連結,作品才能觸動人心」。這樣的經驗推動她走向跨域創作,結合研究、田野調查與聲音採集,並透過科技改造樂器聲響,營造多層次的感官體驗,同時保留古典音樂的核心價值。她強調:「藝術不能只是炫目的聲光效果,更要堅持保留聲音與美學的本質。」
在談到藝術總監的角色時,陳欣宜坦言,跨域製作往往需要設計師、聲音藝術家與舞者等不同專業參與,意見分歧難免,但如何傾聽、協調與妥協,正是作品能否成功的關鍵。她回憶,許多大型製作歷經數年籌備,團隊經常在一次次的討論與修正中逐步成形,她認為「創作必須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觀眾」,唯有不斷實驗、檢討與堅持,才能孕育出具有價值的作品。
最後,她勉勵學生,無論未來走向何種專業,都應勇於嘗試與堅持,並在跨域合作中主動交流,激盪創意,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定位。她強調,新古典室內樂團不只是演出團體,而是一個以臺灣為根基、從高雄出發邁向國際的創作品牌,期望讓更多人透過表演藝術看見臺灣的文化底蘊。
這場講座吸引眾多學生參與,現場互動熱烈。透過陳欣宜的分享,學生們不僅認識到當代表演藝術跨域思維的多元樣貌,也體會到藝術創作背後的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
#SDG4 #SDG9 #SDG11 #SDG17 @推廣教育中心 &教學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