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SDG13 氣候行動

ESG CSR 綠色大學 USR

張寒瑋受邀《卓越講座》 暢談從校園到國際:青年如何在氣候變遷中發揮影響力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推廣教育中心胡瓊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11日舉辦《卓越講座》,邀請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副秘書長張寒瑋,以「共創氣候變遷下的淨零公正未來:實踐經驗分享」為主題,分享氣候變遷對臺灣及全球的影響,並探討青年在淨零轉型中的角色。張寒瑋為國立清華大學分子醫學所碩士,曾任台積電工程師、將群專利事務所日文專利工程師。之後轉向氣候變遷培力和永續發展領域,擔任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助理研究員、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等職;現為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副秘書長、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常務理事、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委員,以及新北市與桃園市政府氣候變遷相關委員會的委員。張寒瑋首先指出,過去登革熱主要流行於中南部,但隨著氣候變遷,未來可能向北部擴散。極端降雨則可能導致缺水問題更加嚴重,影響民生及產業。此外,颱風數量雖然可能減少,但強度卻可能增加,造成更嚴重的災害。除了天災,氣候變遷也將影響台灣的飲食文化。高溫將導致蛤蜊等海產產量減少、水稻和玉米等糧食作物減產、畜牧業也將因高溫而面臨產乳量和產蛋量下降的困境。張寒瑋接著表示,面對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呼籲大眾及早採取行動。聯盟成員透過參與聯合國氣候峰會(COP),將國際資訊帶回台灣,並積極推動氣候變遷教育,提升青年世代的意識。他也鼓勵學生從消費選擇、交通方式到參與政策倡議著手,強調「行動比等待重要」。針對淨零轉型,張寒瑋強調公正性,特別關注弱勢群體與性別議題。她表示,氣候災害中80%的流離失所者為女性,且多元性別族群的需求常被忽視,例如避難所缺乏非二元性別空間。因此,臺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透過企業贊助太陽能板,將綠電收益捐給社福單位,已捐出近6000塊太陽能板,實現資源再分配。張寒瑋強調,與其被動承受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不如積極採取行動,共同為人類的環境做出更好的選擇;鼓勵大眾從關注氣候變遷資訊開始,進而了解溫室氣體的來源,並從自身做起,減少碳排放。推廣教育中心主任陳怡兆代表校方頒贈感謝狀,感謝張寒瑋蒞臨分享。#SDG4 #SDG5 #SDG7 #SDG13 @推廣教育中心 &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行政單位 推廣教育中心

「台日防災合作週」論壇 高雄大學登場 交流東日本311震災重建經驗、體現大學社會責任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行政副校長室秘書吳雅惠;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政府災害防救辦公室、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今(9)日共同舉辦「台日防災合作週in台灣高雄2025」論壇,進行包括震災經驗分享、防災技術展示,以及「造船記」首次海外攝影展開幕,體現台日雙方災害防救的交流合作成果,與高雄大學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及氣候治理、相關教研成果。本論壇於高雄大學圖書資訊館遠距教室登場,高雄大學校長陳啓仁、副校長吳行浩、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所長奧正史、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陳治維、高雄市政府災害防救辦公室執祕黃古彬等出席表達重視與支持。奧正史致詞中回顧了近年來日本與台灣在災害發生後的相互支援,彼此關懷的心情,形成了台日獨特且深厚的友誼,雙方於2015年11月26日簽署「強化災害防救業務交流合作備忘錄」,交流借鑒彼此經驗,今日論壇具體展現該理念。奧正史強調,災害後的重建不僅是物質上的恢復,更是心理和社會的重建。他提到日前走訪南三陸町時,親眼目睹災後居民如何克服困難,重建社區,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深受台灣朋友的共鳴。因此透過今日論壇,雙方將更進一步強化防災教育、防災技術及社區復原合作。陳啓仁以東道主身分歡迎與會貴賓,表示台灣與日本同處地震多發帶,兩國在自然災害應對上有著相似的挑戰與豐富的經驗可以互相學習與分享。透過舉辦「台日防災合作週」,不僅能夠深化台日雙方的友誼,也期望提升師生與市民的防災意識與應變能力。陳強調,防災教育不僅是學術領域的重要課題,更是建構安全社會的核心。陳啓仁說,高雄大學致力將學術研究與社會責任結合,尤其是面對氣候變遷和災害風險的時代挑戰,透過論壇和展覽,除了促進跨國交流,也鼓勵青年學子關心與投入氣候治理與防災議題。本論壇由高雄大學行政副校長室統籌規劃,行政副校長吳行浩表示,本論壇係繼2016年與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共同主辦台日防災論壇後舉辦,共分為《震災・重建 主題講演》、《與自然共生・座談會》、《日本的防災相關技術》等3場會議,聚焦日本產官學界311震災後的重建經驗,包括如何迅速掌握受災情況、減輕災損程度及提升災後生活舒適度等方面的技術創新。以及分享如何透過科技與知識應對災害挑戰,進一步增強社區與個人的抗災能力。論壇當日亦為日本著名攝影家野田雅也首次海外攝影展「造船記」開幕日,作品於高雄大學圖書資訊館二樓大廳展出,內容生動記錄311大震災中岩手縣大槌町的災損情況及其後長達十年的重建歷程,影像傳遞災後復甦的堅韌精神與感人故事,展期至22日截止,歡迎各界人士踴躍前往參觀。#SDG4 #SDG11 #SDG13 #SDG17 @行政副校長室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行政單位 行政副校長室

高雄大學、OSCAR簽約合作 理事長董瑞安受邀《卓越講座》剖析最新技術與趨勢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推廣教育中心胡瓊文;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17日與「淨零排放韌性供應鏈聯盟(OSCAR)」簽訂交流合作備忘(MoU),展現共同守護、推動環境永續精神、強化產學合作;同時也邀請該聯盟理事長董瑞安為《卓越講座》師生剖析最新資源循環再利用、負碳技術與趨勢。高雄大學學術副校長莊琇惠、OSCAR聯盟理事長董瑞安代表雙方簽約。根據合約精神,雙方將就「淨零永續」相關領域、主題合作,促進學術與產業交流並共享成果,包括教師、專家學者、研究人員技術交流;講座、課程、論壇與研討會等活動交流。《卓越講座》演講中,董瑞安表示,所謂「淨零循環」科技,即透過技術創新和流程改進,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以減少廢棄物和碳排放;「負碳技術」係指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並儲存或利用這些碳的技術。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的關注日益加深,各行各業都需要積極採取措施,以達成淨零排放目標,企業必須整合循環經濟理念,推動資源有效利用和再生。董接著深入探討淨零循環科技和負碳技術當前發展狀況與未來策略,並分享若干成功案例,以及企業如何有效加以運用降低碳足跡,提高競爭力。而隨著全球對減少碳排放的需求日益迫切,董瑞安表示,生質能被視為一種有效的替代能源,能夠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此外,生質能技術還有助於提升農業廢棄物的經濟價值,促進循環經濟發展。董呼籲,政府應加強對綠色技術研發的支持,以激勵企業投資於可持續技術外;強調實現淨零排放並非單獨任務,而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希望產、官、學、研攜手合作,共同推動可持續發展。董瑞安為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現職國立清華大學國際學院院長、國立清華大學分析與環境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OSCAR(Net Zero Supply Chain Alliance for Resilience)淨零排放韌性供應鏈聯盟理事長。#SDG4 #SDG13 #SDG15 @推廣教育中心 &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行政單位 推廣教育中心

教學發展中心辦理教師研習 探索永續發展目標(SDGs)脈絡與教育對話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提供:創新學院王惠芳】【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教學發展中心於113年10月25日特邀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何昕家副教授,與校內教師和教職員深入探討永續發展教育的脈絡與對話。何副教授分享其長期研究成果,啟發教師反思跨世代責任與課題,並藉此提升教職員對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理解與實踐能力。活動中,何副教授透過「蜂巢圖」的呈現方式,結合高雄大學深耕計畫的相關方案,具體展示如何將SDGs融入課堂教學,並分享有效的教學實踐策略。協助參與者更深入地了解SDGs的實踐挑戰,並激勵教職員在未來教學中運用創新的永續發展理念,積極教育跨世代的社會責任。活動當日,高雄大學副校長吳行浩特別撥冗蒞臨致詞,並頒發感謝狀予何昕家副教授。吳副校長指出,深耕計畫是高雄大學的重要推動項目,而其順利實施需要仰賴教師的支持與合作。他感謝教學發展中心籌辦此次研習活動,並期許教師能將SDGs融入教學中,以教育的力量引導學生,帶來社會影響力。本次研習主題為「如何將SDGs融入課堂設計──以SDGs-Capstone補助方案為例」。活動開場,何副教授邀請教師們思考並分享對「永續發展」的五大聯想詞,其中高雄大學教師多聚焦於環境與碳排放議題。何副教授鼓勵教師以此為基礎調整課程內容,並強調SDGs推動流程並非線性,而是一個從提升覺知、發展認知到行動與影響的循環過程,有助於學生認識地方到全球的複雜議題。為了更好地實踐這一循環,何副教授特別設計了「蜂巢圖」,引導教師回答圖中關鍵問題,聚焦課堂中欲解決的永續議題,並據此規劃教學內容,讓SDGs深度融入教學之中。何昕家副教授為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專長涵蓋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及戶外教育,並榮獲「第10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2022年永續教學實踐與成果競賽第二名,以及2024年臺中市「SUPER教師獎」等多項殊榮。現主持多項教育計畫,包括教育部戶外教育協力計畫、戶外教育資源平臺計畫、教育部永續循環校園計畫、奧萬大自然教育中心計畫,以及友達光電科普教育計畫。#SDG4 #SDG11 #SDG13 @創新學院 &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通識課《守護他者》展覽 林淑文師生手繪瀕危生物 倡議守護環境、生物多樣性精神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林淑文;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石虎遭「路殺」、綠蠵龜誤食海廢,以及人類行為造成多個物種瀕危的情況有多嚴重?國立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林淑文帶領學生舉辦《守護他者》展覽,利用走廊數十米長的黑板告示欄,繪畫、書寫展現關心與倡議,即日起至11日於校園綜合教學大樓1樓長廊發表,邀請師生民眾前往觀賞。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陳德興稱許活動以最低廉成本、最親近的方式,讓高大師生有更多永續教育對話的機遇。就像寺廟牆面常見的交趾陶、雕刻、彩繪等藝術,對信眾訴說忠孝節義、勸人為善的故事;網路世代年輕學子暫時放下3C,改以粉筆書寫、畫出守護環境、珍惜生物多樣性的倡議,兼具創意與效果。該項《守護他者》展覽為林淑文所授通識《環境倫理》教學單元之一,課程引領學生建立人與他者之間正義適當合宜的關係,亦即思考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係。 林淑文說,課程引導學生從美學出發,從自身的感覺出發,以切身的經驗尋找想要守護的他者。透過美學實踐與藝術行動,學生被邀請與物展開對話,觀察並聆聽自己想要守護的他者,並制訂守護計畫展開行動。林淑文進一步補充,課堂上採用「問題導向學習(PBL)」方式,將環境議題融入教學中,激發學生以好奇心與批判性思考探索「ESG(全球環境、社會和治理)」核心價值。透過小組合作、實作與對話,重新審視自己在日常行為中的環境足跡,並共同思索如何實踐永續價值。學生分組討論要倡議保護的對象,包括藍鯨、鯊魚、綠蠵龜、石虎、穿山甲、黑熊、水獺、豎琴蛙、大紫蛺蝶、櫻花鉤吻鮭、盤龍參等諸多生物,除了畫得如教科書等級般栩栩如生,也詳細分析遭受瀕危原因,例如棲地遭受破壞、塑膠製品汙染、氣候變遷、人類貪圖口腹之慾、外來種威脅等,都發人省思。#SDG4 #SDG13#SDG14#SDG15 @通識教育中心&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教學中心 通識教育中心

高雄市水患自主防災社區成果交流會 高雄大學登場 強化災害防救意識、實現減災與避災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提供: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經理林湘玲;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高雄市政府水利局、國立高雄大學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臺灣韌性城市發展協會8日共同舉辦水患自主防災社區成果交流會,水利局副局長蔡易勳代表市府出席感謝高大師生團隊、各社區夥伴協助,尤其近期幾次颱風肆虐,更體現高大發揮大學社會責任、政府攜手民間對抗災害的精神。 該場「113年度高雄市水患自主防災社區成果交流會」於高雄大學登場。蔡易勳代表高市府與永安區新港里、仁武區中華社區發展協會簽署合作備忘錄,建立更強的社區韌性與災害應對能力。 蔡易勳表示,辦理該項業務已10餘年,認識各個社區充滿熱忱的防災夥伴,持續分享各自區內不同地理、水文特性,例如永安區新港里的魚塭可作為天然滯洪池;後勁溪流經仁武區中華里要留意溢堤;大社區則需監控山洪傾洩;湖內區內的二仁溪要提防倒灌,這些都是市府治水防災的重要寶貴資訊。今年近期2次颱風(7月)凱米、(9月)山陀兒衝擊高雄市,更加凸顯社區於災中應變、災後復原重要性。蔡易勳也特別感謝高雄大學災防中心主任、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吳明淏,帶領高大師生團隊深入各社區民眾手把手教學、建立自主防災意識;此外更協助市府精準預判颱風路徑以及災害潛勢,減少市民傷亡財損,「今年對我們來說是非常艱難的1年,但也學到許多寶貴經驗。」藉由此次成果交流會,邀集各社區夥伴、協力廠商齊聚高雄大學,互相交流學習精進。高雄大學災防中心主任吳明淏表示,經濟部水利署於2010年推動「水患自主防災社區」,針對全台高淹水潛勢地區加以進行劃設,透過社區民眾的自主參與來強化災害防救意識。師生團隊協助高雄市政府15餘年,輔導超過40個水患自主防災社區。吳明淏說,每年定期10月與高市水利局邀請各社區到校交流,除了表示汛期即將結束,各區夥伴也分享各自的防災經驗,並將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實現減災與避災、降低民眾生命財產損失。#SDG4 #SDG6 #SDG11 #SDG13 @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工學院 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

2024高大永續提案簡報競賽 土環系113級郭明明、蘇柏臣倡議 校園裝設踩踏裝置發電奪冠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提供:教學發展中心王惠芳】【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簡報競賽由高雄大學教發中心「創新學院」主辦,今年已邁入第八屆,此次競賽主題為「促進永續發展之校園或社會議題」,簡報架構需涵蓋問題發現、原因分析、此問題所造成的影響及行動方案四個層面,學生簡報內容亦需契合SDGs指標,並需在五分鐘清楚敘述報告內容,相當考驗學生的敘事能力。而來自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土環系)113級的郭明明「走路就能發電,人人都可實現的壓電地板」,獲取評審一致青睞,抱得冠軍。教發中心余亞儒副主任開場提醒學生,如何在短時間快速且清楚表達自己想要闡述的目標,亦是未來職場中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今年高雄大學學生報名踴躍,共計21組報名,由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高瞻科技不分系助理教授張鐵懷、本校應用經濟學系教授耿紹勛、本校亞太工商管理學系系主任楊詠凱擔任評審。學生提出新型二手物交換機制、社區食物共享平台、宿舍省電計畫、低碳校園飲食生活計畫、高大借高大還循環杯利用中心等多元內容,展現青年學子無限創意。冠軍得主土環系113級郭明明,其亦於2023年參加簡報競賽,今年優化提案,並做足充分準備,報告時深入人心。在競賽之前,他先行向高雄大學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以管理學院之大門口為學生主要進出之通道,並以此為例,說明裝設電壓地板的遠觀效益,體現SDGs中的指標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指標11(永續城市與社會)、指標12(責任消費及生產)。資訊管理學系(資管系)114級萬楷翔在日常生活中察覺問題,高大圖書館冷氣與燈光不論人數多寡皆是一樣的用電,以致圖書館是本校用電最高的場所,故他針對圖書館提出環境感測系統,隨時針對溫度、濕度、光照度等因素,進而調節用電,使得用電效益最大化,並希冀達成綠建築之願景,提案展現SDGs中的指標11(永續城市與社會)、指標12(責任消費及生產)、指標13(氣候行動)。在圖書館讀書是大家都有的生活經驗,因此他的提案獲得評審和觀眾的共鳴,為今年的亞軍。資訊工程學系(資工系)114級蘇柏諺與亞太工商管理學系(亞太系)114級林曉吟跨院合作,融入近期熱門的生成式AI成為LGBTQ族群通往心理健康的橋樑,從問題發現與分析,至最後的行動方案,邏輯清晰有條理,且議題符合SDGs中的指標3(健康與福祉)、指標5(性別平等),榮獲本次競賽之季軍。創新學院致力發展學生敘事力、創新思維、新興科技之能力,今年簡報競賽參賽者來自不同系所的學生,亦有跨學院組隊之組別,將三種能力結合並發揮的淋漓盡致,除了融入SDGs議題,更以「高雄大學」為主體出發,喚起學生重視校園之永續發展。#SDG3#SDG4 #SDG5 #SDG7 #SDG11 #SDG12 #SDG13 @教學發展中心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行政單位 教學發展中心

高雄大學《卓越講座》 經濟部司長莊銘池:善用AI成就淨零碳排與企業永續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提供:推廣教育中心胡瓊文;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卓越講座》今(11)日邀請經濟部綜合規劃司司長莊銘池,以「起來行動!能源與產業的生成式淨零轉型」為題進行演講,指出淨零改變企業競爭與獲利模式,綠色永續轉型成為全球未來共識,在此潮流下,台灣戰略思維就是要爭取進入全球淨零領先群,且務實建構淨零路徑、尋找無碳商機。高雄大學校長陳月端主持講座並致頒莊銘池感謝狀,表示「淨零」是趨勢,更將改變世界經貿版圖,我國不只把淨零作為「2050淨零排放(Net Zero 2050)」政策並且還立法,也就是納入《氣候變遷因應法》,如何有效推動?經濟部提出具體行動方案,將數位轉型、生成式AI等新興科技導入(Net Zero 2050)解方,令人拭目以待。莊銘池說明,減碳已是企業永續發展需面對的基本議題為因應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與國內碳費徵收,企業需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納入減碳考量、降低碳成本、方能提高市場競爭力;再者許多國際大廠均已提出淨零承諾,減碳已然成為供應商參與國際供應鏈的門票。莊銘池接著指出,企業面臨淨零轉型不只要以正面態度應對,更可將其視為綠色商機。在碳有價化的前提下,任何可減碳的產品與服務,均能產生價值,企業若能找到自身產品的減碳價值,或研發出低碳產品,就能搶占淨零商機。面對能源與產業的淨零轉型,莊提出「生成式」策略, 強調善用AI、大數據等數位科技,除了提升企業韌性與彈性,以面對淨零的不確定性與動態風險外,同時提升能源使用率及製程效率。採用這種一步到位的轉型方式,幫助企業同時達到數位化及淨零化,以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莊銘池為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博士,曾任新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專門委員、經濟部能源局綜合企劃組副組長、組長、及經濟部參事兼研究發展委員會執行秘書,現為經濟部綜合規劃司/淨零辦公室司長,專長為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能源政策與安全評估、及碳盤查。#SDG7 #SDG9 #SDG13 #SDG17 @推廣教育中心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行政單位 推廣教育中心

高大《卓越講座》邀前環境部部長薛富盛 剖析氣候變遷及資源循環政策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提供:推廣教育中心胡瓊文;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卓越講座》今(4)日邀請前(首任)環境部部長、國立中興大學終身特聘教授薛富盛剖析全球因應氣候變遷作法趨勢,以及我國2023年公布施行「氣候變遷因應法」,為推動「2050淨零排放」目標努力,並提醒師生應致力降低廢棄物產量與環境衝擊,以永續物料管理概念建立循環型社會。高雄大學校長陳月端主持講座並致頒薛富盛感謝狀,表示校方發揮大學社會責任,並在2022年宣示響應政府「2050淨零排放」政策,即知即行依照「綠色大學」規劃努力執行;隔(2023)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並通過「ISO14064-1認證」,且持續進行各種管理政策,包括利用空間增加太陽能光電板設置、汰舊換新老舊耗電設備、廣植綠色碳匯及發展綠色交通。薛富盛以「我國氣候變遷及資源循環政策」為主題演講,表示由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全球平均溫度增高,氣候變遷全面性的對世界各地造成影響,因此追求淨零碳排,已成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的目標。我國2023年公布「氣候變遷因應法」,為全球第18個將「淨零排放」入法的國家,藉由逐步建構碳定價機制及多元經濟誘因,引領企業低碳永續發展。薛富盛指出,2022年數據顯示,台灣有71.6%的資源仰賴進口,因此應降低廢棄物產量與環境衝擊,以永續物料管理概念建立循環型社會。我國資源循環施政主軸係規劃「綠色設計源頭管理」、「能資源循環利用」、「廢棄物量能平衡及管理」等三大循環策略,以串聯產業「暢通循環網絡」,發展「創新技術制度」為兩大驅動支柱,進而加速達成零廢棄及淨零排放願景。薛富盛強調,淨零永續是為了維持社會、產業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同時減少對大氣的溫室氣體排放,以達到碳平衡或淨零排放的一種環境目標;實現淨零永續需要多個領域,包括能源、交通、工業、建築、農業等的參與。淨零永續是一個全球性的目標,需要各方包括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共同投入和努力;最終將涉及到整體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以確保未來世代有個可持續的地球環境。薛富盛為美國康乃爾大學 (Cornell University)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博士,曾任國立中興大學校長、臺灣國立大學系統總校長及我國第一任環境部部長,目前為國立中興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終身特聘教授。#SDG4 #SDG7 #SDG11 #SDG13 @推廣教育中心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行政單位 推廣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