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SDG4 優質教育

ESG CSR 綠色大學 USR

藝創系副教授王政弘團隊 打造教育元宇宙課程 攜手國教端與日本美國學校跨國沉浸式交流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數位內容設計研究中心李凱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在EWova教育元宇宙世界裡,一句「你好!」成為橫越2294公里的橋樑─日本美國學校(American School in Japan, ASIJ)、教育部5G新科技學習示範計畫學校─高雄市旗山國小、高雄市油廠國小與高雄市九如國小等4校的學生,近日透過EWova教育元宇宙平臺,共同參與一場沉浸式的國際交流課程。這場跨國、跨校的學習盛會,融合文化分享、語言互動與科技應用,為國際教育注入創新能量。相關影片可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TLXj7gN8k 。在這場別開生面的跨國共學活動中,學生們戴上VR裝置,進入由國立高雄大學數位內容設計研究中心所打造的EWova元宇宙教室,無需出國便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打破時空與語言的隔閡。114年6月3日,在高雄市旗山國小學與油廠國小設計的「臺日相約祈福趣」課程中,臺灣學生以3D模型展示香火袋和各類神祉,介紹文昌帝君、月老與金虎爺等庇佑學業、人緣與財富的神祇信仰;日本教師則回應分享日本神祇及各式參拜等經驗。彼此透過AI即時翻譯與虛擬互動,在小組討論中真誠交流,讓宗教文化不再只是書本知識,而成為理解與對話的橋樑。 旗山國小校長李紋勝表示:「這場跨國課程讓孩子不只在語言上學習,更在人際互動與文化視野上成長。教育元宇宙正展現出它令人驚豔的可能性。」油廠國小蘇聰榮校長說道:「透過元宇宙平台,孩子們不再受限於實體空間,能自在地在科技平台中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這樣的新式學習經驗是前所未有的體驗,值得我們研究更多這類的共學課程。」114年6月5日是由九如國小策劃的「我的有趣課堂 Show Time!」,讓學生們化身分享者,介紹自己最喜愛的課程,內容多元又富創意。在暖身舞蹈開場後,臺日學生於小組中使用簡單英語自我介紹,並透過3D建模分享彼此的學習經驗,並透過Padlet記錄下自我介紹,留下具體而真摯的互動痕跡。「我們希望孩子們在元宇宙裡不只學會科技操作,更能學會分享與尊重,建立起跨文化的理解力與自信。」九如國小林嘉文校長肯定的說。日本美國學校堀井清毅老師(Kiyotaka Horii)也開心的回饋:「這門課程透過EWova教育元宇宙平台,學生能即時與海外同儕互動,深化增長他們的全球視野、文化理解與人際連結。對於習慣使用社群媒體、線上遊戲平台等數位空間的學生而言,透過這種虛擬分身的互動模式已習以為常了,不同的是EWova教育元宇宙提供了一個安全、包容的環境,不受種族、性別或年齡的限制。我真心佩服臺灣為中小學生打造出這樣一個虛擬學習的空間。我期待未來也能在這樣的元宇宙中開課,來教臺灣學生。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學生在互動與學習的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科技所帶來的溫度。謝謝你,臺灣!」國立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藝創系)王政弘老師感動地表示:「 EWova教育元宇宙平台為申請國科會科學教育實作學門專題計畫研發成果,透過傾聽國教端需求,由數位內容設計研究中心夥伴一點一滴打造。本次交流活動經由教師們用心規劃與多次共備討論,整體活動設計融合在地文化、虛擬實境、教育元宇宙與語言教育,實踐科技教學的溫度與深度。這不僅是一場課程示範,更是一個起點─透過科技的力量,讓孩子在元宇宙裡相遇,從分享文化到共創回憶,打開世界的門,也打開彼此的心」。此次精彩的跨國交流活動是一個起點,期待能看到更多精彩的課程慢慢開展。#SDG4 #SDG9 #SDG10 #SDG17 @數位內容設計研究中心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人文社會科學院 數位內容設計研究中心

高大校長陳啓仁校務會議表揚114年全大運參賽獲獎學生 9金2銀6銅成績亮眼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體育室許喻涵、蘇玉如;照片來源:體育室、114全大運官網、流螢飛羽】【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代表隊參加本屆(114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表現優異,共奪得9金2銀6銅的佳績,展現出色的競技實力與團隊精神。校長陳啓仁於(6)日上午校務會議中公開表揚本屆全大運獲獎學生,肯定他們的努力與傑出表現,並特別表示,國立高雄大學將持續支持各項運動發展,協助學生發揮潛能,爭取更多榮耀,打造更具活力與健康的校園文化。本屆(114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高大學生獲獎成績如下:(一)團體組木球團體錦標公開男生組 金牌自由車團體錦標公開女生組 金牌羽球團體錦標公開男生組 銅牌桌球團體錦標公開男生組第五名(二)個人組公開女生組羽球 單打賽 金牌:運動競技學系 黃宥薰公開男生組木球 桿數-團體賽 金牌:運動競技學系 張凱鴻、黃俊瑋、蔡宗育、賴建銘、陳柏樺、張喬鈞公開男生組木球 桿數-個人賽 金牌:運動競技學系 陳柏樺公開男生組木球 球道-個人賽 金牌:運動競技學系 張喬鈞公開女生組木球 桿數-個人賽 金牌:運動競技學系 顏婕伃公開女生組自由車 1公里個人計時賽 金牌: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 林巧媛公開女生組自由車 落後淘汰賽 金牌: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 林巧媛公開女生組自由車 爭先賽金牌: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 林巧媛一般女生組田徑 400公尺跨欄金牌:化學工程及材料工程學系 鄭緯綸公開女生組自由車 競輪賽銀牌: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 林巧媛一般女生組田徑400公尺銀牌: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 楊芷媗公開男女混合組羽球 雙打賽銅牌:運動競技學系 何志偉、黃宥薰公開男生組羽球 團體賽銅牌:運動競技學系 汪瑞衡、黃柏彰、蘇育任、呂承哲、楊凱安、廖柏宇、鄭惟駿、張祐欣、許譽瀚、張晉愷、蕭順;運健休系碩士班 黃彥儒公開女生組自由車 個人追逐賽 銅牌: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 林巧媛公開女生組自由車 節奏搶分賽銅牌: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 林巧媛公開女生組自由車 領先計分賽 銅牌: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 林巧媛一般女生組網球 雙打賽銅牌:電機工程學系林佳圓;建築學系 林芳儀公開男生組木球 桿數-個人賽第四名:運動競技學系 賴建銘一般男生組游泳100公尺仰式第四名:資訊工程學系 莊印哲一般男生組游泳 200公尺仰式第四名:資訊工程學系 莊印哲公開男生組羽球 雙打賽第五名:運動競技學系 何志偉、黃睿璿公開女生組羽球 雙打賽第五名:運動競技學系 杜宜宸、魏婉亦公開男生組木球 桿數-雙人賽第五名:運動競技學系 賴建銘、蔡宗育公開男生組木球 桿數-個人賽第五名:運動競技學系 張凱鴻公開女生組木球 球道-個人賽第五名:運動競技學系 林盈萱公開男生組桌球 團體賽第五名:運動競技學系 陳毅展、蘇晉賢、潘禹丞、張祐承、林敬皓、劉曜綜、陳崇明、黃弘宗一般男女混合組網球雙打賽第五名:電機工程學系黃浩宇;建築學系 林芳儀公開男生組游泳4*200公尺自由式接力第六名:運動競技學系 戴立喆、陳奕言、金太仁、王程皓公開男生組木球 桿數-個人賽第六名:運動競技學系 黃俊瑋一般男生組軟式網球單打賽第六名: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陳威丞公開男生組游泳800公尺自由式第七名:運動競技學系 戴立喆公開男生組木球 桿數-個人賽第七名:運動競技學系 張喬鈞一般女生組田徑標槍第七名: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法利斯·達娜陛瑪公開男生組游泳4*100公尺混合式接力第八名:運動競技學系 林佑達、苗農群、戴立喆、洪文傑公開男生組游泳200公尺仰式第八名:運動競技學系 林佑達公開男生組游泳200公尺蝶式第八名:運動競技學系 戴立喆公開男生組游泳400公尺自由式第八名:運動競技學系 戴立喆一般女生組田徑 100公尺第八名:化學工程及材料工程學系 鄭緯綸#SDG3 #SDG4 #SDG17 @體育室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行政單位 體育室

推教中心「樂齡大學」結業典禮溫馨登場 展現熟齡學習者熱情與活力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推廣教育中心王怡文;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推廣教育中心今(9)日舉辦「樂齡大學」結業典禮,特別為學員準備學士袍並頒授結業證書,肯定其積極進取、熱愛學習的精神風貌。推教中心進修教學組組長梁凱翔代表校方恭賀學員完成階段學習,稱讚樂齡學員是「終身學習」最佳示範。他鼓勵大家持續保持學習熱忱與樂觀態度,並推薦高大樂齡課程涵蓋人文、健康、理財、旅遊、科技等五大面向,從旅遊安排到退休理財、智慧科技應用,皆能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主題。梁凱翔也期勉學員邀請親友一同參與,讓學習成為生活日常的一部分,「我在大家身上看到的學習活力,是許多年輕學生效法的榜樣。」多位學員亦在典禮中分享學習歷程,表示課程不僅帶來實用知識,更讓他們重拾學習熱情、拓展視野與人際關係。許多學員感性地說,高雄大學為他們開啟了邁向自我實現與持續貢獻社會的新階段。本學期課程延續歷年廣受好評的規劃,內容涵蓋認識身體與保健按摩、生活法律、銀髮族心靈保健、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鳥蟲體書法、手機攝影與後製實務等,橫跨身心健康、人文素養與生活技能領域。此外,亦安排參與《卓越講座》,主題涵蓋數位人權、健康醫療、文化藝術、建築設計與氣候變遷等多元面向。為拓展學習觸角,中心亦安排「戶外教學活動」,帶領學員參訪嘉義「優遊吧斯鄒族文化部落」,透過傳統歌舞與文化導覽,深入體驗原民文化與自然共生的智慧,增進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在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支持下,今年度亦輔導學員成立社團,並開設融合藝術與靜心的「禪繞畫」課程,透過簡單線條與創意表達,引導學員進入穩定專注的心流狀態,廣獲好評。另設有自費課程「智慧樂齡班」,主題涵蓋退休理財、健康管理、科技應用、人文導讀與深度旅遊等,由校內專業師資授課,致力打造多元且優質的終身學習平臺。更多課程資訊,歡迎洽詢國立高雄大學推廣教育中心,電話:07-5919107。#SDG3 #SDG4 #SDG10 #SDG11 @推廣教育中心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行政單位 推廣教育中心

第22屆畢業典禮 校長陳啓仁勉帶著勇氣前行、永續關懷社會 期許成為他人生命中的火柴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今(7)日舉辦第22屆畢業典禮,校長陳啓仁勉以「帶著勇氣、責任與影響力,迎向未知的未來」,以及鼓勵畢業生「不一定是燈塔,但可以是一根火柴,為他人照亮一小段黑暗」,期許勇敢逐夢、永續關懷社會。陳啓仁指出,高雄大學在全國2000大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中榮獲中型大學第一名,亦是唯一入榜全台前30強的中型學校,展現辦學成果與學生實力廣獲肯定。永續發展方面,學校已導入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並於2024年在全球1477所大學中,名列綠色大學前18%,基礎設施、水資源管理與交通運輸三項指標更居全球前7%。陳啓仁代表校方,感謝家長多年來的信任與支持,讓學生得以安心成長;感佩師長春風化雨,陪伴學生成為更成熟的自己,並致敬高大首位名譽博士洪四川於2016年捐建今日典禮場地——學生活動中心,展現回饋社會的典範。他勉勵畢業生保持信念與堅定,引用Steve Jobs名言「你無法預見點與點之間的連結,只能相信它們在未來會連上」,鼓勵學生即使感到迷惘,也要相信所走的每一步終將成為珍貴資產;並強調,真正的信心,是深信自己擁有改變的可能。德商默克公司台灣總廠長林繼勇受邀致詞,以自身30年職涯歷程勉勵畢業生,分享從大學時代發掘興趣、確立方向的重要。他表示,自己在大學期間參與中鋼暑期實習,見證煉鋼現場的震撼與製程專業,因而確立進入製造業的志向;即便生涯歷經轉彎,仍持續朝初衷邁進。他鼓勵學生設立長遠目標,持續耕耘,因為「努力絕不會白費,只是在對的時間點才會開花結果」。他也提醒,科技變化快速,學校所學只是入門,唯有終身學習與自我精進,才能在職場上保持競爭力。「要培養帶得走的能力」,包括問題解決、溝通表達與語言能力,才能因應不同產業變動。他勉勵畢業生不必仿效他人,而要「認清自己,努力把手上的牌打到最好」,誠摯祝福每位學子在人生新旅程中都能發光發熱。高雄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李宗銘致詞表示,畢業是人生的重要轉折,每段在高大的經歷都將成為未來前行的力量。他鼓勵畢業生懷抱感恩之心,珍惜在校所建立的人際連結與價值養成,這些都是最堅實的後盾。李強調,不論未來身處何方,校友總會永遠是高大人的依靠。他勉勵畢業生以誠信、責任與創新為本,發揮所長、積極貢獻社會,也歡迎大家常回母校看看,延續與高大的連結,讓高大精神持續傳承與發光。畢業生致詞代表、應用化學系(應化系)楊宇甯為典禮帶來一段笑淚交織的青春回顧。她以「我們這四年,比任何Netflix原創都精彩」形容大學生涯,如果這四年是部劇本,我們早就NG無數次了,但我們沒停機。邊崩潰、補救、笑場並加戲,最後變成了一部,只有我們懂,但非常好看的電影。除了感謝家人、師長、同學陪伴度過迷惘,也請大家「為那個曾經以為快撐不住仍舊堅持走到現在的自己鼓掌」。資訊工程學系(資工系)陳建穎回顧疫情期間入學的特殊經歷,指出「那時我們努力適應遠距教學,在艱難中仍堅韌地走到2025年,迎來今天的畢業典禮。」他鼓勵畢業生回想初衷,不忘眼中閃耀熱情的自己,正確的選擇會帶來收穫,錯誤的選擇也能讓我們看清方向,過去的旅程從不會被浪費,他以想像中的十年後作結,期許同學勇敢逐夢。典禮現場除了正式流程,場外也與中華郵政合作,安排「未來郵件」活動,畢業生可書寫信件,指定於1至30年後寄出,作為送給未來自己的祝福或提醒。#SDG4 #SDG9 #SDG17 @學生事務處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行政單位 學生事務處

政法系年度辯論比賽 4年學習總結 引導學生探討公共議題中的價值選擇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政法系副教授李淑如;編修:公共事務組】 「艾連葉卡應否發動地鳴?」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政法系)今(6)日舉辦「職場權責與專業倫理」課程辯論比賽,作為學生4年學習的總結成果。學生分組自選辯題,涵蓋知名動漫情節、能源政策、社會制度與性別平權等多元議題,展現卓越的論證技巧與思辨深度,進一步強化政策分析與價值判斷能力。高雄大學校長陳啓仁出席政法系辯論課程成果發表,肯定這項已延續十年的優良傳統,展現師生對公共議題的深度關注與實踐力。他指出,面對多元價值並存的社會,唯有透過開放對話與理性辯證,才能理解立場背後的價值選擇。本次辯題橫跨能源政策、性別平權與法律倫理,不僅呼應高大推動「跨域創新」、「在地實踐」的理念,也強化學生邏輯思維與公共論述能力。他期許學生在思辨中探索對的選擇,培養成為負責任的公民。本課程由教授王順文、副教授李淑如,以及曾任國際青年商會會長的辯論業師張庭維共同指導,結合理論、時事與倫理思辨,開展豐富多元的公共議題探究。李淑如指出,課程以哈佛教授桑德爾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為基礎,輔以功利主義、義務論、美德倫理等哲學思潮,引導學生批判性地檢視現行制度與社會價值,並透過辯論培養論證能力與團隊合作。學生們所選的4道辯題各具挑戰性。例如以動漫《進擊的巨人》為本的議題「艾連葉卡是否應發動地鳴」,便引發對「大義滅親」式手段的深刻討論。正方主張艾連出於族群存亡所作抉擇無可避免,反方則直言此舉造成全球八成生命消逝,是極端主義的災難。辯論背後反映出學生對正義、手段與目標之間的難題有高度敏感度。針對能源議題的辯題「我國是否應堅持非核家園」,則呈現出世代間對環境與能源風險的分歧。支持非核家園的學生擔憂核災風險與廢料處理問題,強調發展綠電才是永續未來;反對方則強調現代核能的安全性與穩定供電優勢,呼籲跳脫意識形態,正視核能作為低碳基載能源的戰略價值。在「性交易工作是否應合法化」的議題中,支持方提出保障性工作者權益、減少性病傳播與去除污名的正面影響;反方則擔憂合法化可能助長犯罪、破壞家庭倫理與加重社會成本,質疑國家是否有足夠能力監管灰色地帶。雙方交鋒中,不僅是道德觀念的碰撞,更是對制度設計與社會現實的挑戰。最後一題「人工生殖法是否應納入同性伴侶」則觸及家庭結構、平等權利與兒童利益的多重議題。正方強調保障同性伴侶平等生育權,是對人權與法治精神的實踐;反方則擔憂法律模糊地帶與兒童認同困境,呼籲審慎推進。雙方論點交鋒,亦反映學生對制度變革與價值平衡的深度理解。#SDG4 #SDG5 #SDG16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法學院 政治法律學系

建築系學生黃柄振、吳祉賢「2025年A+文化資產創意獎」 競賽入圍、獲獎 表現傑出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提供:建築學系助理教授梁凱翔;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梁凱翔指導學生參加「2025年A+文化資產創意獎」競賽,吳祉賢以《分解與融合──Decomposition and Fusion》榮獲A+特別獎,黃柄振作品《LEVEL UP──旗後山東南側環境整合規劃》入圍「文資空間設計類」,展現高大學子結合歷史脈絡與創意思維的空間設計實力。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辦的「A+文化資產創意獎」為全台唯一聚焦文化資產活化的設計競賽,今年以「新舊空間交融」為核心精神,廣邀全國青年發揮創意,探索文化資產與當代表現之間的連結。梁凱翔指出,兩位學生皆充分展現「舊世代.新Style」的競賽精神,將文化資產轉化為具有當代敘事的空間創作,並善用人工智慧、3D列印等新興工具深化設計表現,體現建築教育與時俱進的能量。他表示,此次得獎不僅是對學生努力的肯定,也再次彰顯高大建築學系在文化資產設計領域的教學成果與創新實力。2025年共計有來自全台79所大專校院、2,549件作品參賽,數量創歷屆新高。主辦單位邀請35位來自建築、設計、歷史與文化各領域之專家擔任評審,從文化詮釋、設計理念與實踐能力多元面向進行評比,競爭激烈。獲獎學生吳祉賢的作品《分解與融合》,以高雄鼓山臺灣水泥舊廠為創作基地,深入觀察遺留的工業結構、設備與管線,並進行系統性分解與重組設計,融合自然語彙與人文思維,形塑出具後工業時代意象的共融場域。設計理念強調空間與歷史的連結,也呼應工業遺構再生的永續思維,成功打動評審,獲頒本屆A+特別獎。而黃柄振所提出的《LEVEL UP》則關注旗後山東南側長期缺乏整體規劃的現況,透過動線優化與地景整合,引入具公共價值的新機能空間,賦予該處作為文化場域入口的嶄新形象。作品構想不僅改善環境品質,也強化觀光機能,展現建築學系學生對於場域實踐與社會議題的敏銳度。本屆所有入圍與得獎作品已於5月27日至6月1日在台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公開展出,吸引許多建築、設計與文化相關科系師生與業界人士觀摩交流。未來,高雄大學建築學系將持續鼓勵學生以設計回應社會需求與歷史文化命題,拓展文化資產永續應用的更多可能。#SDG4 #SDG9 #SDG11 #SDG12 @建築學系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人文社會科學院 建築學系

高雄大學《卓越講座》邀中興大學教授柳婉郁談氣候對策—— 自然碳匯成企業淨零利器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推廣教育中心胡瓊文;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卓越講座》日前邀請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柳婉郁以「從減碳到淨零:企業碳管理的秘密武器」為題,深入剖析氣候變遷下企業如何透過自然碳匯實現永續轉型。校長陳啓仁特別到場致詞,肯定柳在氣候行動與永續教育推廣上的傑出貢獻,並期許高大師生把握難得機會,汲取碳管理最新趨勢。本場講座為高雄大學本學期「卓越講座」最終場,於5月27日舉行,展現校方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永續決心。陳啓仁指出,柳婉郁兼具財務管理與環境經濟背景,長年投入森林碳匯、碳權交易與永續政策研究,為臺灣能源轉型與碳中和路徑提供具體對策,其以深入淺出的講解方式,在學界與媒體間具高度影響力。陳強調,面對2050淨零目標,企業與大學責無旁貸,我們更應積極掌握知識、化為行動。柳婉郁以氣候變遷科學作為破題,指出過去過度依賴化石燃料導致溫室氣體濃度飆升,從而加劇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不是單純的環境問題,而是影響經濟發展、社會公平與產業存續的系統性挑戰。」她指出,相較於節能減碳,淨零排放更強調「碳排與碳吸的平衡」,其中自然碳匯—如森林(綠碳)、土壤(黃碳)、海洋(藍碳)—因具低成本、高潛力,成為企業邁向淨零的「秘密武器」。她舉台塑石化投入養殖海藻以開發藍碳、中鋼透過林地造林實踐綠碳,以及台積電攜手地方政府在海邊種樹申請碳權等案例說明,強調企業正轉向以「高品質、在地化、多元效益」為導向的碳權佈局,並預測未來碳管理將與AI、區塊鏈等技術深度整合。柳婉郁亦點出國內碳盤查、碳足跡與碳定價政策的最新發展。她指出,台灣雖已於2025年啟動碳費制度,惟自然碳匯的計算仍以中央山脈國有林為主,都市、公園、農村造林等潛力場域尚待納入盤點機制。她呼籲政府加快制定碳匯方法學,並鼓勵大專校院與地方攜手發展在地碳匯,創造減碳與社會共益。在互動交流環節,面對學生關切核能定位與能源政策風向,柳教授直言,核能確實是低碳且成本低的選項之一,但其風險評估與社會接受度也須同步考量,這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她強調能源轉型並非單一路徑,更需公民社會的理解與參與。此外,她亦點出企業ESG報告正轉向TCFD(氣候財務揭露)與TNFD(自然風險揭露)新框架,「企業若未盤點其營運對在地水資源、土地與生態的衝擊,未來將面臨法規、投資與市場三重風險。」#SDG4 #SDG12 #SDG13 #SDG17 @推廣教育中心 &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行政單位 推廣教育中心

高雄大學攜手富仁教育永續基金會頒發獎助學金 校長陳啓仁盼學生勇於逐夢、自信前行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學務處生輔組校安教官顏文進;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攜手富仁教育永續基金會,共同推動「富仁教育永續基金會獎助學金」邁入第3年,日前頒獎典禮共同表揚15名表現優異、具潛力學生,校長陳啓仁出席致敬與表達支持,並勉勵受獎學生善用資源,勇敢追夢、堅定前行。典禮於5月27日舉行,校長陳啓仁致頒感謝狀予富仁教育永續基金會董事陳明賢。陳啓仁指出,富仁(基金會)是最支持高大的民間夥伴,多年來慷慨資助學子,不僅深耕教育,以實際行動展現「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精神。陳啓仁鼓勵受獎學生,學習感恩與回饋,「風雨中有人為我撐傘,我心存感激;他日若能站穩,也願做那個撐傘的人」。典禮中,學務長王明月、生活輔導組組長李曉玟分別為學生致贈基金會象徵永續與祝福的永生花,以及學生親手製作的感謝卡片,傳達真摯謝意,展現高大學子感恩惜福的情懷。富仁教育永續基金會董事陳明賢表示,董事長鄭富仁身為慈濟人,深受慈濟精神感召,因此在白手起家、事業有成後,便立志回饋社會,與高雄大學結下善緣,期盼透過獎助學金支持弱勢學生就學。陳並勉勵在場受獎學生,困境會過去,但堅持留下來。希望都能把握當下、勇敢前行,將所學回饋社會,成為他人的希望。基金會董事陳明賢、特助洪麗娟出席典禮,為獲獎學生頒發獎助學金,展現對教育的重視與對學子的關懷。#SDG4 #SDG10 #SDG17 @學務處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高雄大學泰國專題講座 駐台副代表馬化欣分享最新政經與文化動向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東亞語文學系助理教授潘婉玲(Asst. Prof. Warinthorn Paphakin);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日前舉辦《Thailand in Focus: Trade, Culture, and Futures 聚焦泰國:貿易、文化與未來》專題講座,邀請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副代表馬化欣(Mr. Sunh Arunrugstichai)蒞校,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析泰國的經貿現況、文化特色與區域發展趨勢,協助師生建立國際視野,深化台泰交流。高雄大學校長陳啓仁致詞指出,泰國長年為台灣在東南亞的重要合作夥伴,雙方在教育、貿易、觀光、科技與文化等領域互動熱絡。他強調,自2016年起高雄大學即與朱拉隆功大學合作推動「泰語能力檢定(CU-TFL)」,成為本校推動新南向語言與文化教育的重要里程碑。他表示:「高雄大學致力於國際化發展,在深化與新南向國家之間的學術文化交流方面,持續扮演關鍵橋樑,期望透過本次講座啟發更多跨國理解與合作的契機。」本次專題講座於5月29日舉辦,亦為東亞語文學系助理教授潘婉玲開設《觀光泰語 II》與《初級泰語 II》課程之教學延伸,透過安排官方代表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結合理論與實務,強化學生對泰語語言應用與泰國文化脈動的理解,提升跨文化溝通與國際素養。潘婉玲表示,副代表馬化欣的第一手分享,不僅提供學生掌握泰國政策與社會現況的重要機會,也有助於激發學習動機與培養國際視野。未來持續爭取辦理類似活動,深化台泰在語言與文化教育層面的互動合作。馬化欣副代表致詞時提到,他與台灣淵源深厚,過去曾任職台灣,如今是第二度派駐,台灣對他而言如同第二個家。他指出,目前約有8至9萬名泰國人在台,包括勞工、婚姻移民與留學生,高雄亦設有分處協助服務,顯示兩地人員往來密切。他強調,泰國與台灣在「自由與民主」等核心價值上具高度契合性,雙方皆在亞洲率先推動同婚合法化,象徵對人權與多元文化的共同重視。針對經貿合作,馬化欣指出,台灣長年為泰國前四大外資來源之一,台商深耕泰國產業鏈,特別在電子、汽車零件與印刷電路板(PCB)等領域扮演關鍵角色。目前已有超過5,000家台商在泰國投資設廠,對當地出口與就業貢獻良多。他並提及,泰國積極發展電動車(EV)與半導體產業,期盼未來能與台灣在高科技製造等領域深化合作,迎向綠色與創新導向的亞太新局。馬副代表亦介紹泰國多元文化脈絡,說明該國地域廣大,依地理與族群可區分為五大區域,各具宗教與語言特色,融合印度與中國文化影響,展現高度文化多樣性。他鼓勵學生日後如有機會赴泰,不妨走訪中南北各地,親身體驗不同地區的生活風貌。此外,他亦回顧1963年泰王拉瑪九世伉儷訪台所促成的「皇家農業計畫」歷史淵源,肯定台灣在泰北替代作物與社會轉型中的貢獻。#SDG4 #SDG10 #SDG17 @東亞語文學系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人文社會科學院 東亞語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