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SDG4 優質教育

ESG CSR 綠色大學 USR

高雄大學法學院、國科會共辦法律學門研習營 聚焦自由民主社會的法治韌性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法學院院長吳俊毅;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法學院與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共同舉辦「114年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法律學門研習營暨新進人員工作坊」,今(31)日於高雄大學登場。為期兩日的議程以「壓力下的自由民主開放──社會韌性的法治建構」為主題,邀集全台法律學者共議當代自由社會的法治挑戰,為南台灣法律學術界注入新能量。高雄大學學術副校長莊琇惠代表校方致詞,指出本次研習營切合當前法學研究的核心課題。現代社會高度複雜,單一領域的專業已不足以應對多變的現實問題,國科會長期推動的整合型研究方向極具前瞻性。莊琇惠表示,建構具韌性的法治體系,必須結合法律、政治、社會與科技等跨領域知識,使制度在戰爭、災害或資訊威脅下仍能維持運作與信任。她肯定此次研討會匯聚19位專家學者主持與報告,展現法律學門在跨域整合與理論深化上的努力,並期勉與會者提出具體成果,強化臺灣法治體系的韌性基礎。法學院院長吳俊毅表示,能在高雄大學舉辦國科會法律學門年度盛會意義重大。法學院長期致力推動跨領域研究與公共議題實踐,今年主題兼具理論深度與現實關懷,聚焦自由民主體制面臨的挑戰與法治韌性的建構。會議邀集多位學者專家參與,象徵南北學術交流的新篇章,期盼透過對話與討論激盪更多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國科會法律學門召集人、臺大教授孫迺翊致詞表示,本次研習活動旨在凝聚各領域學者交流與合作,讓刑法、民法、憲法及公法等不同研究方向能共享成果、拓展視野。她指出,本次主題呼應臺灣民主化後的現實挑戰,法律制度在維持開放與自由的同時,也須具備「防衛性民主」的力量,以防止外部威脅侵蝕民主根基。孫迺翊強調,現代威脅不僅來自武力,也包括資訊戰與經濟滲透,唯有結合國際公法、刑法、財經法與社會法等跨領域研究,才能建構具韌性的法治體系,使民主社會在壓力下仍能穩定前行。研習營共邀19位學者專家擔任主持、報告與與談人,設有「基礎設施與社會永續」、「國家安全與言論自由」、「網路攻擊與資訊安全」、「投資規範與金流控管」等分場論壇,從多元面向探討法治韌性與社會安全。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邱文聰於首場報告中指出,臺灣在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過程中,長期忽略國家安全法治的研究,如今面臨資訊戰與經濟滲透等新型威脅,更需以跨領域思維回應社會的結構挑戰。研習營次日(11月1日)續辦「新進人員工作坊」,由國科會法律學門召集人孫迺翊教授說明學門計畫申請與審查流程,並邀請111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得主、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建志分享研究與申請經驗,協助新進教師與研究人員熟悉學術制度、強化研究能量。#SDG4 #SDG16 #SDG17 @法學院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法學院 法學院

高雄大學管理學院、英國丹地大學商學院 簽署雙碩士雙聯學位 助攻學生國際競爭力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鄭義暉;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管理學院今(30)日宣布,與英國丹地大學(University of Dundee)商學院正式簽署雙碩士雙聯學位合作協議。自本學年起,管理學院碩士生可依合作方案採「1+1」或「1.5+0.5」模式,在兩年內完成雙方課程與審查,分別獲得高雄大學管理學院與丹地大學商學院碩士學位,建構具國際視野與實作能力的跨國學習途徑。高雄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黃一祥表示,此次簽署是學院推動國際化與強化就業力的重要里程碑。管理學院長期致力於培育兼具專業知識與全球視野的管理人才,此次合作將進一步擴展學生的國際舞台,讓學生能在多元文化與學術環境中深化學習、拓展視野。黃一祥指出,與丹地大學商學院的制度化合作,不僅能提升學院教學與研究能量,也有助於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報考,形成良性循環,為學院的國際化發展注入新動能。黃一祥進一步指出,英國丹地大學設校迄今逾140年,為蘇格蘭地區具代表性的研究型大學,在生命科學、醫學及藝術設計領域表現卓越,其商學、法學與工程研究亦享有盛譽。該校學風嚴謹、重視實務應用,曾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Ronald Coase(科斯)於該校任教,為學生提供兼具理論深度與國際視野的學習環境。高雄大學能與之締結合作,對學院國際化與師生跨域發展具有重要象徵意義。本次合作案由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鄭義暉主責規劃與推動。鄭義暉指出,此次雙碩士學位計畫採「共同課程架構、雙邊學分互認、彈性修讀模式」三大原則,學生可選擇「1+1」或「1.5+0.5」學制,在高雄大學與丹地大學商學院完成兩校課程後,分別取得碩士學位。選擇就讀「1.5+0.5」學制者,於英國丹地大學就讀約6至8個月,學費為外籍生學費的50%,大幅降低海外研修負擔。鄭義暉說明,英國丹地大學為鼓勵優秀學生進修,提供最高25%學費減免獎學金;雙方並建立課程設計、評量標準與研究倫理等品質管理機制,並同步規畫師資交流與企業實習機制。課程除涵蓋管理核心領域,也納入永續發展、ESG治理與綠色供應鏈等議題,培育學生兼具國際視野與實務能力。在學生支持方面,管理學院與國際事務處將提供完整的行前與在學輔導服務,包括語言與學術準備、簽證住宿諮詢、學分認列與就業輔導等,協助學生順利銜接海外學習與返國發展。此計畫亦呼應高雄大學推動的永續治理與國際化策略,展現學院以教育行動實踐永續發展目標的決心。管理學院表示,本合作案自本學年度起開放意向登記與諮詢,相關申請時程、資格條件、學程資訊與獎助細節,將統一於管理學院公告。意者可洽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鄭義暉(E-mail:icheng@nuk.edu.tw)。未盡事宜將依雙方合作機制滾動修正,後續資訊將即時公布。#SDG4 #SDG8 #SDG17 @管理學院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管理學院 管理學院

西語系校友金昭龍 展現教育翻轉人生的力量 從布農族青年到英國博士的人生歷程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原資中心吳淑貞;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學務處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原資中心)邀請西洋語文學系(西語系)畢業校友金昭龍返校主講,分享他從布農族青年到英國博士的成長歷程,以自身經驗勉勵學弟妹勇於築夢、堅持不懈,展現教育翻轉人生的力量。高雄大學學務長王明月表示,金昭龍以親身經歷展現「教育能改變命運」的真實力量,從布農族青年到赴英深造的學習歷程,充分體現堅毅與自我突破的精神。她指出,這樣的分享不僅激勵原住民族學生勇於追夢,也讓全體師生看見多元文化與教育平權的重要價值。王明月強調,學務處將持續透過原資中心推動相關講座與校友返校活動,邀請更多優秀原住民畢業生分享生命歷程與國際經驗,讓學生從前輩故事中汲取力量,開展更寬廣的人生視野。金昭龍畢業於西洋語文學系,104學年度完成學業,後續獲教育部獎學金赴英國深造,就讀艾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英國文學博士學位,並以優異表現完成學業,成為原住民族學生的典範與母校的驕傲。他在講座中回顧求學過程的挑戰與成長,指出臺灣與英國的教育方式差異顯著,前者以教師講授為主,後者則強調互動與啟發式學習,鼓勵學生主動發言與獨立思考。「在英國的課堂上,你不能只是聽,要學會提問、要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他說。金昭龍分享初到英國時的經驗。由於英國人濃厚的口音,剛開始幾乎聽不懂課堂內容,但他靠著每日錄音複習、主動與同學交流,逐漸克服語言障礙,並融入當地生活。這段經歷讓他更加體會堅持與自我突破的重要,也期勉學弟妹勇於面對挑戰、持續精進。#SDG4 #SDG10 @學務處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高雄大學《卓越講座》邀許震宇開講  以「人我界線」剖析《跟蹤騷擾防制法》與家暴防治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推廣教育中心胡瓊文;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推廣教育中心舉辦《卓越講座》,28日邀請樹德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許震宇,以「是痴漢還是癡情?──從人我界線談跟蹤騷擾防制法及家暴防治」為題,透過實例與法條解析,說明《跟蹤騷擾防制法》的立法背景與社會意涵,並延伸探討家庭暴力防治的關聯議題,提醒師生在情感互動與人際往來中,應尊重他人意願、守護自身安全。高雄大學行政副校長吳行浩致詞並致贈感謝狀。吳行浩表示,許震宇為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第一屆校友,後於中山大學取得博士學位,長期投入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推廣,並擔任多個縣市政府及法務相關機構委員,兼具理論與實務視野。高雄大學重視學生在性別平權、法治觀念與安全意識上的培養,透過《卓越講座》等活動,深化師生對社會議題的理解,強化尊重與同理的公民素養。在專題分享中,許震宇以「臺南地方法院多次撫摸機車坐墊案」為例,說明行為雖未觸及被害人身體,但因反覆出現並造成受害人「心生畏懼」,已符合《跟蹤騷擾防制法》之要件。他強調:「跟蹤騷擾不是玩笑,而是刑事犯罪。」並指出,法律的制定往往來自真實且沉痛的案件,每條法條背後,都是血淋淋的故事。許震宇亦以簡報對照《刑法》、《社會秩序維護法》、《家庭暴力防治法》及《性騷擾防治法》等規範,說明在《跟蹤騷擾防制法》施行前,司法對陌生人長期騷擾或持續追蹤行為缺乏有效處理機制;過去多以行政罰或民事和解收場,難以即時保護被害人,這正是專法制定的重要契機。他進一步以「某醫師遭女性粉絲長期跟蹤案」解析法律上路後的實務挑戰:該名醫師自2018年起遭持續騷擾長達五年,對方寄送信件與禮物、散布不實言論並自稱情人。案件初期因法規未備而難以追訴,直至專法上路才得以依刑事罪名處理;然而法院因「初犯」及「願意和解」而輕判,引發社會對性別刻板印象的討論。他指出,當被害者是男性時,社會常誤以為「男生應該能承受」,顯示法律適用與性別平等教育仍須並重。除法條與判例分析外,許震宇也從社會心理與文化脈絡探討「浪漫」與「侵擾」的界線。他以流行歌曲與電影舉例,指出大眾文化對「執著愛情」的美化,可能誤導年輕人將強迫或監視行為合理化。「愛情的本質是尊重與同意;當同意消失,堅持就可能成為侵犯。」他提醒同學,遇到跟蹤或騷擾時,應勇於報案或尋求協助,可透過校園輔導機制、警察機關、社會局家防中心或法律扶助基金會取得支援。「被害人不是弱者,社會要學會傾聽,也要提供友善的制度支持。」他並以「法律素養 × 性別意識 × 風險管理」三面向勉勵師生,在日常互動中建立界線意識、尊重他人拒絕、紀錄事證並善用支援資源。#SDG4 #SDG5 #SDG16 @推廣教育中心 &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行政單位 推廣教育中心

「我不在咖啡館,就是往咖啡館的路上」 ──路易莎咖啡高雄大學門市開幕 香氣瀰漫生態湖畔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總務處保管組洪慧珍;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我不在咖啡館,就是往咖啡館的路上。」設於國立高雄大學學生活動中心的「路易莎咖啡高雄大學門市」,今(28)日在學生社團「愛樂社」小提琴演奏中正式開幕,由校長陳啓仁與董事長黃銘賢代表雙方共同剪綵,現場瀰漫著悠揚樂音與咖啡香氣。高雄大學校長陳啓仁表示,學生活動中心是校園中最具活力與人文氣息的場域,結合郵局、藝文展演空間及體育設施後,如今再添一處兼具美感與溫度的咖啡館,讓生活機能更加完善。他指出,學校長期致力於營造友善、舒適的學習與休憩空間,如今願景終於實現。「自試營運以來,館內總是人潮不斷,許多師生說這裡是最能放鬆、最具靈感的角落。」這不只是咖啡館,更是屬於高大的第三空間介於家與工作、學習之外,讓人自在交流與思考的場所。陳啓仁同時感謝總務處團隊在空間整合與招商過程中的努力,讓品牌進駐過程順利,也為校園生活注入新的亮點。路易莎咖啡董事長黃銘賢表示,希望將品牌推廣進大學校園,因此很開心有機會與高雄大學師生、周邊民眾結緣。黃銘賢也強調,品牌創立以來堅持「職人精神」與「精品平價」理念,期望以一杯好咖啡陪伴人們度過每個平凡日子。他笑說,咖啡不僅是飲品,更是一種連結與情感的媒介。「每一次沖煮、每一縷香氣,都象徵對生活的敬意。這個咖啡館座落生態湖畔,擁有開闊的自然景致,我們希望它成為學習與生活交融的靈感基地,也讓品牌能與年輕世代對話,從校園出發,傳遞生活的溫度。」剪綵儀式結束後,學生社團「吉他社」接續演出,氣氛溫馨愉悅。高雄大學總務長陳怡凱表示,此次合作是長期空間整合與品牌洽談的成果,學生活動中心座落於校園生活重心,結合閱讀、討論與展演功能,已成為學生社群與社區居民共同交流的新據點。未來也將持續優化公共設施,推動校園與社區共享,讓「一杯咖啡的時光」成為高雄大學日常生活中最動人的風景。#SDG4 #SDG11 @總務處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行政單位 總務處

高雄大學引領南部AI能量匯聚 技術與倫理並進打造在地AI人才基地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AI研究中心經理郭香君;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22日舉辦「AI產業生態暨多元人才賦能推動計畫──AI技術小聚(高雄在地)」活動,吸引南部產官學研與開源社群逾200人齊聚工學院,聚焦AI技術、法制與倫理議題,探討人工智慧在教育與產業轉型中的挑戰與機會,展現南部AI創新能量與跨域合作成果。高雄大學教務長張志鴻表示,AI已成為教育與產業變革的關鍵動力。高雄大學積極推動AI跨域課程與學程,強化學生資料分析與應用能力。「我們希望學生在畢業時,不僅具備AI技術力,也能理解科技背後的倫理與社會價值。」張志鴻指出,學校將持續打造南部AI人才培育樞紐,結合研究與實務,讓AI教育落實在地、連結國際。電機工程學系主任郭馨徽表示,AI時代的學習應兼具開放心態與批判思維。學校推動跨院合作,讓AI教育融入各學門課程,「唯有具備正確理解與倫理判斷,AI才能成為共創的力量。」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吳俊興以「Kuwa OS台灣AI開源平台的研發經驗與應用」為題,分享參與國科會「可信任人工智慧對話引擎TAIDE」計畫成果。他說,TAIDE以臺灣文化與語言為核心,建構兼具文化安全與倫理思維的生成式AI模型,其團隊開發的「Kuwa GenAI Orchestrating System」可協助使用者快速建構各種AI應用,並以開源模式推動AI民主化,「Kuwa」源自西拉雅語「公廨」,象徵開放與共享,展現臺灣AI社群協作精神。資訊管理學系主任林杏子,以「AI基本法來了,技術人要準備什麼?」為題,深入解析《台灣AI基本法》草案的核心精神,她指出,法案提出「永續性、人類自主性、資料隱私、安全性、透明與可解釋性、公平性、可問責性」等七大原則,反映出AI發展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價值的選擇。以「AI技術與倫理三合院」為喻,強調AI發展須兼顧「合情、合理、合法」,她強調,AI的技術與倫理不是分開的兩條路,而是同一條發展軸線的兩側支柱, 技術創新若缺乏倫理思維,可能帶來新的風險;而倫理原則若脫離技術現實,也難以落地,唯有兩者並行,才能讓AI真正成為促進社會福祉的力量,打造可信賴、可持續的智慧未來。後續場次由資策會專案經理張元駒介紹「開源AI貢獻者方案」,鼓勵青年技術人才投入社群,培養實作能量;先進醫資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組長黃川曜則分享「Vibe Coding生成式AI對軟體工程的衝擊」,說明AI如何提升開發效率。壓軸專家對談邀集高雄科技大學教授戴鴻傑、樹德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陳俊卿、奇景光電工程師賴正齡、中華電信研究員張育仁與Berry AI資深工程師洪瓏軒,從AI應用落地與南部生態鏈發展等面向進行交流,激盪多元觀點。本次「AI技術小聚」為「AI產業生態暨多元人才賦能推動計畫」系列活動之一,由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委辦、資策會及高雄大學共同執行。活動串聯南部AI社群、深化產學合作,推動AI教育與應用落地。高雄大學將持續以「AI在地化、人才國際化」為願景,打造南臺灣具代表性的AI人才與技術共創平台。#SDG4 #SDG9 #SDG17 @人工智慧研究中心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校級研究中心 人工智慧研究中心

高大運健休系Inbody身體組成分析課程 結合樂齡大學長者推廣休閒健康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副教授莊淑姿】【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系主任吳佩芳教授、莊淑姿副教授與劉紹東副教授,針對本系大一新生舉辦「inbody身體組成分析儀」介紹課程,另外還有樂齡大學之活動結合社區長者學員舉辦「休閒健康工作坊」。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副教授莊淑姿於攜手系主任吳佩芳教授與劉紹東副教授,舉辦「休閒健康工作坊」,主軸在於與大一新生分享Inbody之量測與各項數據分析和建議。本次活動讓大一新生了解了身體組成分析儀之相關專業內容,大三大四參與實作之學生也一併加深專業程度以及豐富對量測者之健康建議,系主任吳佩芳教授也趁著活動課餘時間關心大一新生學習以及大學適應狀況。莊淑姿教授並為樂齡大學同學舉辦「休閒健康工作坊」藉此活動內容為長者學員們進行Inbody的專業量測服務,幫助長者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並推廣優質的休閒生活型態。莊淑姿教授結合課程與身體組成分析,幫助量測完的學員們分析各項身體數值,不只提供全面的營養攝取方法,更有各式不同強化四肢及核心的日常運動,而除了以上健康建議之外,也有針對長者的日常肌力訓練運動。樂齡大學學員與教授交流日常之活動與訓練運動內容,教學相長,學員之間的交流也相當熱絡,對於量測Inbody也相當積極熱情,本次的活動幫助了長者們更加了解自身身體健康狀況,學習不同的飲食方式和運動習慣,也讓實作學生有更不一樣的學習經驗,長者們對於課程的反饋相當正面,師生們也期望長者們能夠有更健康豐富的優質生活形態。#SDG3 #SDG4 #SDG11 @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 &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人文社會科學院 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

高雄大學《卓越講座》邀南臺科大教授黃仁鵬開講 探索AI創意與教育的無限可能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推廣教育中心胡瓊文;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為拓展師生視野、推動跨域創新學習,推廣教育中心21日舉辦《卓越講座》,邀請南臺科技大學教授黃仁鵬以「創意的未來:AI的奇妙世界」為題,深入解析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與創意應用,帶領師生探索AI如何成為教育與生活的重要助力。高雄大學推廣教育中心主任陳志文代表校方致贈感謝狀,感謝黃仁鵬蒞臨分享人工智慧的前沿趨勢與實務啟示。陳志文表示,《卓越講座》系列活動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分享研究心得與實務經驗,此次特別以AI為主軸,聚焦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創新潛能與挑戰,期盼啟發師生跨域思維。黃仁鵬為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電腦科學博士,現任南臺科技大學教授及行政院數位發展部數位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曾任商管學院院長、教務處副教務長及大數據暨校務研究中心主任等職。長年投身教育與科技研究,推動AI教育普及,致力讓人工智慧成為全民可親近的學習工具。講座中,黃仁鵬以「AI的演進歷史」為開場,回顧自1950年代「人工智慧」概念誕生以來的重要階段,從早期「專家系統」到1990年代的「機器學習」、2010年代的「深度學習」浪潮,再到近年生成式AI的快速崛起。他指出,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如ChatGPT與Midjourney等工具,展現資料理解與創造力結合的潛能,正在改變學習、創作與產業的運作邏輯。接著,黃仁鵬以生成式AI的應用示範,闡述「好的Prompt(提示詞)」應具備三大要素──明確的任務目標、清晰的背景資訊與適切的格式規範,強調「設問能力」正是人類與AI協作的核心。他進一步介紹生成式AI的應用技巧,包括掌握問題脈絡、設定語氣風格、優化輸出內容與建立反覆提問機制,說明教育現場若能善用AI工具,將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思考力與表達力。在互動示範中,黃仁鵬運用多項AI工具進行展示,例如以「Gamma」設計動態簡報、使用Google「NotebookLM」整合資料,並以AI音樂生成與語音模擬呈現創作成果,讓現場師生親身體驗AI技術如何輔助教學與研究。他鼓勵學生學會與AI「共學、共創」,從操練提示詞設計(Prompt Engineering)開始,培養跨域創新思維。#SDG4 #SDG9 @推廣教育中心 &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行政單位 推廣教育中心

東語系副教授陳氏蘭發表師生赴越交流成果 促進多國青年跨文化共學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東語系副教授兼越南研究中心主任陳氏蘭;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東亞語文學系(東語系)副教授兼越南研究中心主任陳氏蘭今(21)日發表國際交流成果。暑假期間,她帶領學生赴越南胡志明市工業大學(Industrial University of Ho Chi Minh City, IUH),共同參與「新風2025:知識‧文化連結」國際學生節,與來自台灣、越南、日本、韓國等多國師生交流,展現兩校推動國際教育與文化合作的成果。陳氏蘭表示,「新風2025」於8月25日至28日在胡志明市舉行,由高雄大學與IUH共同主辦,旨在透過文化體驗與語言實踐,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與溝通能力。活動內容多元,包含「心無邊界(Hearts without Borders)」農村體驗、「味覺與文化(Taste & Culture)」文化市集,以及「觸及世界(Reaching the World)」國際論壇等單元。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年共同策畫、分組合作,從活動構思到現場執行皆由學生主導,展現高度的創意與國際協作精神。在為期4天的行程中,團隊走訪胡志明市永祿社區,參與地方公益與教育服務,實地了解越南鄉村的生活樣貌與文化傳承;隨後於校內舉辦文化市集,透過書法、茶道、手工藝與環保創作等體驗,促進多元文化交流。國際論壇則以「青年與永續未來」為題,邀請台、日、越學者進行對談,討論教育合作、交換機會與青年角色,讓參與學生在實務與思辨中拓展國際視野。陳氏蘭指出,這場跨國營隊是兩校長期合作的延伸,也是將MOU落實為具體行動的里程碑。她強調,學生在活動中不僅練習語言,更在策劃、溝通與文化適應過程中培養國際素養。「看到學生能主動表達、協調與各國夥伴合作,是最具意義的學習成果。」她表示,IUH師生也藉此加深對台灣高等教育的理解,雙方後續將持續擴大交流層面,規畫雙聯課程與短期研修,讓國際教育合作更趨深化。#SDG4 #SDG17 @東亞語文學系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人文社會科學院 東亞語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