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行動與實踐

ESG CSR 綠色大學 USR

第22屆畢業典禮 校長陳啓仁勉帶著勇氣前行、永續關懷社會 期許成為他人生命中的火柴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今(7)日舉辦第22屆畢業典禮,校長陳啓仁勉以「帶著勇氣、責任與影響力,迎向未知的未來」,以及鼓勵畢業生「不一定是燈塔,但可以是一根火柴,為他人照亮一小段黑暗」,期許勇敢逐夢、永續關懷社會。陳啓仁指出,高雄大學在全國2000大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中榮獲中型大學第一名,亦是唯一入榜全台前30強的中型學校,展現辦學成果與學生實力廣獲肯定。永續發展方面,學校已導入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並於2024年在全球1477所大學中,名列綠色大學前18%,基礎設施、水資源管理與交通運輸三項指標更居全球前7%。陳啓仁代表校方,感謝家長多年來的信任與支持,讓學生得以安心成長;感佩師長春風化雨,陪伴學生成為更成熟的自己,並致敬高大首位名譽博士洪四川於2016年捐建今日典禮場地——學生活動中心,展現回饋社會的典範。他勉勵畢業生保持信念與堅定,引用Steve Jobs名言「你無法預見點與點之間的連結,只能相信它們在未來會連上」,鼓勵學生即使感到迷惘,也要相信所走的每一步終將成為珍貴資產;並強調,真正的信心,是深信自己擁有改變的可能。德商默克公司台灣總廠長林繼勇受邀致詞,以自身30年職涯歷程勉勵畢業生,分享從大學時代發掘興趣、確立方向的重要。他表示,自己在大學期間參與中鋼暑期實習,見證煉鋼現場的震撼與製程專業,因而確立進入製造業的志向;即便生涯歷經轉彎,仍持續朝初衷邁進。他鼓勵學生設立長遠目標,持續耕耘,因為「努力絕不會白費,只是在對的時間點才會開花結果」。他也提醒,科技變化快速,學校所學只是入門,唯有終身學習與自我精進,才能在職場上保持競爭力。「要培養帶得走的能力」,包括問題解決、溝通表達與語言能力,才能因應不同產業變動。他勉勵畢業生不必仿效他人,而要「認清自己,努力把手上的牌打到最好」,誠摯祝福每位學子在人生新旅程中都能發光發熱。高雄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李宗銘致詞表示,畢業是人生的重要轉折,每段在高大的經歷都將成為未來前行的力量。他鼓勵畢業生懷抱感恩之心,珍惜在校所建立的人際連結與價值養成,這些都是最堅實的後盾。李強調,不論未來身處何方,校友總會永遠是高大人的依靠。他勉勵畢業生以誠信、責任與創新為本,發揮所長、積極貢獻社會,也歡迎大家常回母校看看,延續與高大的連結,讓高大精神持續傳承與發光。畢業生致詞代表、應用化學系(應化系)楊宇甯為典禮帶來一段笑淚交織的青春回顧。她以「我們這四年,比任何Netflix原創都精彩」形容大學生涯,如果這四年是部劇本,我們早就NG無數次了,但我們沒停機。邊崩潰、補救、笑場並加戲,最後變成了一部,只有我們懂,但非常好看的電影。除了感謝家人、師長、同學陪伴度過迷惘,也請大家「為那個曾經以為快撐不住仍舊堅持走到現在的自己鼓掌」。資訊工程學系(資工系)陳建穎回顧疫情期間入學的特殊經歷,指出「那時我們努力適應遠距教學,在艱難中仍堅韌地走到2025年,迎來今天的畢業典禮。」他鼓勵畢業生回想初衷,不忘眼中閃耀熱情的自己,正確的選擇會帶來收穫,錯誤的選擇也能讓我們看清方向,過去的旅程從不會被浪費,他以想像中的十年後作結,期許同學勇敢逐夢。典禮現場除了正式流程,場外也與中華郵政合作,安排「未來郵件」活動,畢業生可書寫信件,指定於1至30年後寄出,作為送給未來自己的祝福或提醒。#SDG4 #SDG9 #SDG17 @學生事務處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行政單位 學生事務處

政法系年度辯論比賽 4年學習總結 引導學生探討公共議題中的價值選擇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政法系副教授李淑如;編修:公共事務組】 「艾連葉卡應否發動地鳴?」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政法系)今(6)日舉辦「職場權責與專業倫理」課程辯論比賽,作為學生4年學習的總結成果。學生分組自選辯題,涵蓋知名動漫情節、能源政策、社會制度與性別平權等多元議題,展現卓越的論證技巧與思辨深度,進一步強化政策分析與價值判斷能力。高雄大學校長陳啓仁出席政法系辯論課程成果發表,肯定這項已延續十年的優良傳統,展現師生對公共議題的深度關注與實踐力。他指出,面對多元價值並存的社會,唯有透過開放對話與理性辯證,才能理解立場背後的價值選擇。本次辯題橫跨能源政策、性別平權與法律倫理,不僅呼應高大推動「跨域創新」、「在地實踐」的理念,也強化學生邏輯思維與公共論述能力。他期許學生在思辨中探索對的選擇,培養成為負責任的公民。本課程由教授王順文、副教授李淑如,以及曾任國際青年商會會長的辯論業師張庭維共同指導,結合理論、時事與倫理思辨,開展豐富多元的公共議題探究。李淑如指出,課程以哈佛教授桑德爾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為基礎,輔以功利主義、義務論、美德倫理等哲學思潮,引導學生批判性地檢視現行制度與社會價值,並透過辯論培養論證能力與團隊合作。學生們所選的4道辯題各具挑戰性。例如以動漫《進擊的巨人》為本的議題「艾連葉卡是否應發動地鳴」,便引發對「大義滅親」式手段的深刻討論。正方主張艾連出於族群存亡所作抉擇無可避免,反方則直言此舉造成全球八成生命消逝,是極端主義的災難。辯論背後反映出學生對正義、手段與目標之間的難題有高度敏感度。針對能源議題的辯題「我國是否應堅持非核家園」,則呈現出世代間對環境與能源風險的分歧。支持非核家園的學生擔憂核災風險與廢料處理問題,強調發展綠電才是永續未來;反對方則強調現代核能的安全性與穩定供電優勢,呼籲跳脫意識形態,正視核能作為低碳基載能源的戰略價值。在「性交易工作是否應合法化」的議題中,支持方提出保障性工作者權益、減少性病傳播與去除污名的正面影響;反方則擔憂合法化可能助長犯罪、破壞家庭倫理與加重社會成本,質疑國家是否有足夠能力監管灰色地帶。雙方交鋒中,不僅是道德觀念的碰撞,更是對制度設計與社會現實的挑戰。最後一題「人工生殖法是否應納入同性伴侶」則觸及家庭結構、平等權利與兒童利益的多重議題。正方強調保障同性伴侶平等生育權,是對人權與法治精神的實踐;反方則擔憂法律模糊地帶與兒童認同困境,呼籲審慎推進。雙方論點交鋒,亦反映學生對制度變革與價值平衡的深度理解。#SDG4 #SDG5 #SDG16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法學院 政治法律學系

建築系學生黃柄振、吳祉賢「2025年A+文化資產創意獎」 競賽入圍、獲獎 表現傑出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提供:建築學系助理教授梁凱翔;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梁凱翔指導學生參加「2025年A+文化資產創意獎」競賽,吳祉賢以《分解與融合──Decomposition and Fusion》榮獲A+特別獎,黃柄振作品《LEVEL UP──旗後山東南側環境整合規劃》入圍「文資空間設計類」,展現高大學子結合歷史脈絡與創意思維的空間設計實力。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辦的「A+文化資產創意獎」為全台唯一聚焦文化資產活化的設計競賽,今年以「新舊空間交融」為核心精神,廣邀全國青年發揮創意,探索文化資產與當代表現之間的連結。梁凱翔指出,兩位學生皆充分展現「舊世代.新Style」的競賽精神,將文化資產轉化為具有當代敘事的空間創作,並善用人工智慧、3D列印等新興工具深化設計表現,體現建築教育與時俱進的能量。他表示,此次得獎不僅是對學生努力的肯定,也再次彰顯高大建築學系在文化資產設計領域的教學成果與創新實力。2025年共計有來自全台79所大專校院、2,549件作品參賽,數量創歷屆新高。主辦單位邀請35位來自建築、設計、歷史與文化各領域之專家擔任評審,從文化詮釋、設計理念與實踐能力多元面向進行評比,競爭激烈。獲獎學生吳祉賢的作品《分解與融合》,以高雄鼓山臺灣水泥舊廠為創作基地,深入觀察遺留的工業結構、設備與管線,並進行系統性分解與重組設計,融合自然語彙與人文思維,形塑出具後工業時代意象的共融場域。設計理念強調空間與歷史的連結,也呼應工業遺構再生的永續思維,成功打動評審,獲頒本屆A+特別獎。而黃柄振所提出的《LEVEL UP》則關注旗後山東南側長期缺乏整體規劃的現況,透過動線優化與地景整合,引入具公共價值的新機能空間,賦予該處作為文化場域入口的嶄新形象。作品構想不僅改善環境品質,也強化觀光機能,展現建築學系學生對於場域實踐與社會議題的敏銳度。本屆所有入圍與得獎作品已於5月27日至6月1日在台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公開展出,吸引許多建築、設計與文化相關科系師生與業界人士觀摩交流。未來,高雄大學建築學系將持續鼓勵學生以設計回應社會需求與歷史文化命題,拓展文化資產永續應用的更多可能。#SDG4 #SDG9 #SDG11 #SDG12 @建築學系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人文社會科學院 建築學系

高雄大學《卓越講座》邀中興大學教授柳婉郁談氣候對策—— 自然碳匯成企業淨零利器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推廣教育中心胡瓊文;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卓越講座》日前邀請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柳婉郁以「從減碳到淨零:企業碳管理的秘密武器」為題,深入剖析氣候變遷下企業如何透過自然碳匯實現永續轉型。校長陳啓仁特別到場致詞,肯定柳在氣候行動與永續教育推廣上的傑出貢獻,並期許高大師生把握難得機會,汲取碳管理最新趨勢。本場講座為高雄大學本學期「卓越講座」最終場,於5月27日舉行,展現校方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永續決心。陳啓仁指出,柳婉郁兼具財務管理與環境經濟背景,長年投入森林碳匯、碳權交易與永續政策研究,為臺灣能源轉型與碳中和路徑提供具體對策,其以深入淺出的講解方式,在學界與媒體間具高度影響力。陳強調,面對2050淨零目標,企業與大學責無旁貸,我們更應積極掌握知識、化為行動。柳婉郁以氣候變遷科學作為破題,指出過去過度依賴化石燃料導致溫室氣體濃度飆升,從而加劇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不是單純的環境問題,而是影響經濟發展、社會公平與產業存續的系統性挑戰。」她指出,相較於節能減碳,淨零排放更強調「碳排與碳吸的平衡」,其中自然碳匯—如森林(綠碳)、土壤(黃碳)、海洋(藍碳)—因具低成本、高潛力,成為企業邁向淨零的「秘密武器」。她舉台塑石化投入養殖海藻以開發藍碳、中鋼透過林地造林實踐綠碳,以及台積電攜手地方政府在海邊種樹申請碳權等案例說明,強調企業正轉向以「高品質、在地化、多元效益」為導向的碳權佈局,並預測未來碳管理將與AI、區塊鏈等技術深度整合。柳婉郁亦點出國內碳盤查、碳足跡與碳定價政策的最新發展。她指出,台灣雖已於2025年啟動碳費制度,惟自然碳匯的計算仍以中央山脈國有林為主,都市、公園、農村造林等潛力場域尚待納入盤點機制。她呼籲政府加快制定碳匯方法學,並鼓勵大專校院與地方攜手發展在地碳匯,創造減碳與社會共益。在互動交流環節,面對學生關切核能定位與能源政策風向,柳教授直言,核能確實是低碳且成本低的選項之一,但其風險評估與社會接受度也須同步考量,這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她強調能源轉型並非單一路徑,更需公民社會的理解與參與。此外,她亦點出企業ESG報告正轉向TCFD(氣候財務揭露)與TNFD(自然風險揭露)新框架,「企業若未盤點其營運對在地水資源、土地與生態的衝擊,未來將面臨法規、投資與市場三重風險。」#SDG4 #SDG12 #SDG13 #SDG17 @推廣教育中心 &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行政單位 推廣教育中心

高雄大學攜手富仁教育永續基金會頒發獎助學金 校長陳啓仁盼學生勇於逐夢、自信前行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學務處生輔組校安教官顏文進;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攜手富仁教育永續基金會,共同推動「富仁教育永續基金會獎助學金」邁入第3年,日前頒獎典禮共同表揚15名表現優異、具潛力學生,校長陳啓仁出席致敬與表達支持,並勉勵受獎學生善用資源,勇敢追夢、堅定前行。典禮於5月27日舉行,校長陳啓仁致頒感謝狀予富仁教育永續基金會董事陳明賢。陳啓仁指出,富仁(基金會)是最支持高大的民間夥伴,多年來慷慨資助學子,不僅深耕教育,以實際行動展現「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精神。陳啓仁鼓勵受獎學生,學習感恩與回饋,「風雨中有人為我撐傘,我心存感激;他日若能站穩,也願做那個撐傘的人」。典禮中,學務長王明月、生活輔導組組長李曉玟分別為學生致贈基金會象徵永續與祝福的永生花,以及學生親手製作的感謝卡片,傳達真摯謝意,展現高大學子感恩惜福的情懷。富仁教育永續基金會董事陳明賢表示,董事長鄭富仁身為慈濟人,深受慈濟精神感召,因此在白手起家、事業有成後,便立志回饋社會,與高雄大學結下善緣,期盼透過獎助學金支持弱勢學生就學。陳並勉勵在場受獎學生,困境會過去,但堅持留下來。希望都能把握當下、勇敢前行,將所學回饋社會,成為他人的希望。基金會董事陳明賢、特助洪麗娟出席典禮,為獲獎學生頒發獎助學金,展現對教育的重視與對學子的關懷。#SDG4 #SDG10 #SDG17 @學務處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高雄大學泰國專題講座 駐台副代表馬化欣分享最新政經與文化動向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東亞語文學系助理教授潘婉玲(Asst. Prof. Warinthorn Paphakin);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日前舉辦《Thailand in Focus: Trade, Culture, and Futures 聚焦泰國:貿易、文化與未來》專題講座,邀請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副代表馬化欣(Mr. Sunh Arunrugstichai)蒞校,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析泰國的經貿現況、文化特色與區域發展趨勢,協助師生建立國際視野,深化台泰交流。高雄大學校長陳啓仁致詞指出,泰國長年為台灣在東南亞的重要合作夥伴,雙方在教育、貿易、觀光、科技與文化等領域互動熱絡。他強調,自2016年起高雄大學即與朱拉隆功大學合作推動「泰語能力檢定(CU-TFL)」,成為本校推動新南向語言與文化教育的重要里程碑。他表示:「高雄大學致力於國際化發展,在深化與新南向國家之間的學術文化交流方面,持續扮演關鍵橋樑,期望透過本次講座啟發更多跨國理解與合作的契機。」本次專題講座於5月29日舉辦,亦為東亞語文學系助理教授潘婉玲開設《觀光泰語 II》與《初級泰語 II》課程之教學延伸,透過安排官方代表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結合理論與實務,強化學生對泰語語言應用與泰國文化脈動的理解,提升跨文化溝通與國際素養。潘婉玲表示,副代表馬化欣的第一手分享,不僅提供學生掌握泰國政策與社會現況的重要機會,也有助於激發學習動機與培養國際視野。未來持續爭取辦理類似活動,深化台泰在語言與文化教育層面的互動合作。馬化欣副代表致詞時提到,他與台灣淵源深厚,過去曾任職台灣,如今是第二度派駐,台灣對他而言如同第二個家。他指出,目前約有8至9萬名泰國人在台,包括勞工、婚姻移民與留學生,高雄亦設有分處協助服務,顯示兩地人員往來密切。他強調,泰國與台灣在「自由與民主」等核心價值上具高度契合性,雙方皆在亞洲率先推動同婚合法化,象徵對人權與多元文化的共同重視。針對經貿合作,馬化欣指出,台灣長年為泰國前四大外資來源之一,台商深耕泰國產業鏈,特別在電子、汽車零件與印刷電路板(PCB)等領域扮演關鍵角色。目前已有超過5,000家台商在泰國投資設廠,對當地出口與就業貢獻良多。他並提及,泰國積極發展電動車(EV)與半導體產業,期盼未來能與台灣在高科技製造等領域深化合作,迎向綠色與創新導向的亞太新局。馬副代表亦介紹泰國多元文化脈絡,說明該國地域廣大,依地理與族群可區分為五大區域,各具宗教與語言特色,融合印度與中國文化影響,展現高度文化多樣性。他鼓勵學生日後如有機會赴泰,不妨走訪中南北各地,親身體驗不同地區的生活風貌。此外,他亦回顧1963年泰王拉瑪九世伉儷訪台所促成的「皇家農業計畫」歷史淵源,肯定台灣在泰北替代作物與社會轉型中的貢獻。#SDG4 #SDG10 #SDG17 @東亞語文學系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人文社會科學院 東亞語文學系

說雙語、畫海洋、拚創意!高大雙語學伴點亮僑勇國小!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西語系賴怡秀】【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執行教育部雙語學伴計畫於今(114)年5月24日前往屏東恆春鎮僑勇國小,成功舉辦一場溫馨有趣的「大小學伴相見歡」活動。本次活動結合雙語學伴課程所學英語與臺灣台語之運用,聚焦海洋環境教育主題,透過創新教學活動設計與多元體驗,促進大小學伴交流與實作檢核,共同體驗雙語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活動序幕由雙語學伴計畫主持人賴怡秀院長與僑勇國小黃順利校長進行紀念品互贈儀式展開,象徵兩校攜手合作、持續推動雙語教育的共同承諾。黃校長介紹僑勇國小雙語教學現況與成果,並特別感謝教育部與國立高雄大學提供偏鄉小學相當優質的雙語學習資源,並期待未來有更多合作機會。「大小學伴相見歡」是由本校賴院長與大學伴們精心設計的雙語活動,包括:英語/臺灣台語闖關遊戲、主題式語詞與語句重組、創作海洋主題環境教育束口袋、及拼貼畫實作與口說檢核等。僑勇國小小學伴們運用課堂所學英語和臺灣台語來挑戰各項關卡,並在大學伴從旁鼓勵下,展現創作力及英語與臺灣台語的溝通能力,尤其在繪製「海洋主題環保束口袋」與「海洋環境主題拼貼畫」時,充分發揮現出多元豐富的想像力及雙語口語發表的自信。本次活動成效卓越,大小學伴在互動過程中收穫滿滿。小學生們在大學伴的引導下勇敢開口說英語、接觸臺灣台語,語言能力顯著提升;大學生則透過實際教學與互動,學習如何與兒童溝通和引導,增進教學實務經驗與同理心。活動圓滿落幕,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仍持續延燒。許多小學生紛紛表示:「希望下學期還能繼續參加雙語學伴課程!」、「今天很好玩,下次還要來!」、「謝謝老師這學期的教導,我的英語/臺灣台語進步很多!」本次活動不僅拉近了世代間的距離,更讓雙語學習充滿溫度與創意。本次活動深化了國立高雄大學與屏東僑勇國小之間的夥伴關係,也體現教育部雙語政策的推動成效,並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優質教育」與「多元夥伴關係」。未來,本校將持續推動雙語學伴計畫,攜手國小端共創多元學習的美好未來,讓更多孩子在雙語學習旅程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SDG4 #SDG17 @西洋語文學系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人文社會科學院 西洋語文學系

財法系師生參訪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跨出教室實地認識行政訴訟運作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財法系系主任張永明;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財法系)主任張永明於27日帶領「稅法各論」課程學生,參訪高雄高等行政法院。活動透過旁聽訴訟程序、專題講座與廉政宣導,深化學生對行政訴訟制度與公法實務的理解,亦有助於拓展其對未來法政職涯的探索視野。張永明表示,行政法院為我國司法體系中極具專業性的審判機關,相關人員需具備深厚的法律素養與豐富的實務歷練。他進一步說明,要成為行政法院法官,必須經歷嚴格訓練與多重考驗,才能勝任處理各類複雜的公法爭議。此外,他也肯定法院近年來積極推動調解制度,對於化解行政爭議與紓解訴訟壓力具有重要貢獻,並感謝法院長期與高雄大學密切合作,提供學生寶貴的學習資源與觀摩機會。張永明強調,財法系一向重視課程理論與實務結合,此次參訪讓學生親臨法院現場,深入了解行政訴訟流程與法官實務作業模式。對於有志報考司法特考或投身法律實務領域的學生而言,此次學習機會可謂是一堂兼具深度與啟發性的實境法政課程。高雄高等行政法院院長蘇秋津親自接待師生,簡介法院自民國89年成立以來的發展歷程與功能定位。蘇秋津指出,法院已邁入第25年,長期致力於保障人民權利與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裁判內容涵蓋多起具有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案件。蘇秋津亦分享「美麗灣案」、「高捷徵收案」等具指標意義的訴訟經驗,強調行政法院在平衡人民權益與國家權力之間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她並指出,法院積極延攬學界專業參與實務運作,過去曾聘請張永明擔任調解委員,協助處理勞健保相關爭議,對提升審理品質與司法專業性貢獻良多。高雄高等行政法院法官李明鴻則以實際案例,說明行政訴訟的「三級二審制」架構與各審級職權劃分,並介紹稅務、交通與收容等常見案件類型。他提到,高雄高等行政法院除辦理第一審與上訴案件,亦設有巡迴法庭,服務嘉義、臺東、澎湖等地區民眾,致力提升司法可近性。李明鴻並透過交通裁決與違規舉發案例,說明法律程序常見爭點與誤區,藉此提醒學生,法律程序中的每一步,都是保障自身權益的關鍵。」政風室主任吳美英以「誠信與廉潔」為題進行宣導,介紹政風室日常業務與《陽光法案》核心精神,並結合實例提醒學生警覺詐騙與不當招攬等風險。她強調,「誠信是建立社會信任與專業倫理的基石,無論未來是否從事公職,皆應秉持廉潔自持的原則。」並鼓勵學生在未來職涯中實踐正直,落實法治社會核心價值。#SDG4 #SDG16 #SDG17 @財經法律學系 &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法學院 財經法律學系

建築系師生赴日國際工作營 「水的記憶」設計勇奪明日香賞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建築學系助理教授陳逸;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首次上稿:2025-05-28 15:30更新:2025-05-29 12:30 國立高雄大學校長陳啓仁帶隊建築學系師生,日前再訪「日本起源」明日香村(Asuka)參與國際工作營,學生表現亮眼、4組參賽隊伍全數獲獎,其中D組周恬綺等學生作品《水的記憶》獲得評審團最高榮譽「最優秀賞(明日香賞)」。高雄大學校長陳啓仁表示,國際工作營讓學生在真實的跨文化情境中,歷經設計構想、跨國協作與實地製作,培養問題解決與創造設計的能力,拓展建築教育的深度與廣度,並具體實踐「大學社會責任(USR)」與「全球在地化」理念。此次工作營於5月14日至18日舉行,由畿央大學人類環境設計系規劃辦理,以明日香村「岡(Oka)」地區為實踐基地,聚焦「屋台設計」、「佈告欄製作」及「行燈安裝」三大主題,結合社區參與與空間設計行動。此次工作營共計71位師生參與,包括高大校長陳啓仁、推廣教育中心主任陳怡兆、梁凱翔、陳逸、蔡寧等5名建築系師長及14名學生,以及成功大學建築系20名師生,與畿央大學的32名師生,共同實踐國際交流與大學社會責任,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強化台日姐妹校合作關係。行前各校透過分組準備與線上交流,研擬結合當地文化的設計方案;工作營期間,台日學生三日內密切協作,完成屋台、行燈與佈告欄等實作任務,展現設計整合力與跨文化溝通能力。4組隊伍皆以「屋台設計」為主軸,從在地觀察出發,融合歷史脈絡與日常文化,創作出兼具結構合理性與地方特色的裝置作品。其中D組學生周恬綺、張鶴還、林家緯、黃鈺婷以「水的記憶」為題,探討水文化在居民生活中的意義,運用情境設計與模組構法,打造可重複組裝之屋台,獲得評審團一致肯定,榮獲最高榮譽「最優秀賞(明日香賞)」。其餘三組亦獲佳績:A組簡瑋頡、鄭喜文、黃昱享設計呼應地形特徵,兼顧運輸便利與在地尊重,獲頒「Well Being Award」;B組黃柄振、程姵庭、滕思涵強調模矩化與拆裝性,展現模組設計與商業文化融合潛力,獲「Creative Award」;C組簡孝丞、蔣幸芸、施孟函、丁彥安以精細構件與專業繪圖體現技術實力,榮獲「Technical Excellence Award」。高雄大學自2024年與畿央大學簽署學術合作備忘錄,深化雙方交流合作,並規劃邀請人類環境設計系來台互訪,持續推動台日建築設計教育對話。未來建築學系也將持續拓展國際合作平台,推動與SDGs目標相符之實作計畫,引導學生以設計回應當代社會與環境挑戰,培養貼近真實場域的學習實踐力。#SDG4 #SDG11 #SDG17 @建築學系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人文社會科學院 建築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