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SDG4 優質教育

ESG CSR 綠色大學 USR

財法系師生參訪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跨出教室實地認識行政訴訟運作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財法系系主任張永明;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財法系)主任張永明於27日帶領「稅法各論」課程學生,參訪高雄高等行政法院。活動透過旁聽訴訟程序、專題講座與廉政宣導,深化學生對行政訴訟制度與公法實務的理解,亦有助於拓展其對未來法政職涯的探索視野。張永明表示,行政法院為我國司法體系中極具專業性的審判機關,相關人員需具備深厚的法律素養與豐富的實務歷練。他進一步說明,要成為行政法院法官,必須經歷嚴格訓練與多重考驗,才能勝任處理各類複雜的公法爭議。此外,他也肯定法院近年來積極推動調解制度,對於化解行政爭議與紓解訴訟壓力具有重要貢獻,並感謝法院長期與高雄大學密切合作,提供學生寶貴的學習資源與觀摩機會。張永明強調,財法系一向重視課程理論與實務結合,此次參訪讓學生親臨法院現場,深入了解行政訴訟流程與法官實務作業模式。對於有志報考司法特考或投身法律實務領域的學生而言,此次學習機會可謂是一堂兼具深度與啟發性的實境法政課程。高雄高等行政法院院長蘇秋津親自接待師生,簡介法院自民國89年成立以來的發展歷程與功能定位。蘇秋津指出,法院已邁入第25年,長期致力於保障人民權利與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裁判內容涵蓋多起具有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案件。蘇秋津亦分享「美麗灣案」、「高捷徵收案」等具指標意義的訴訟經驗,強調行政法院在平衡人民權益與國家權力之間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她並指出,法院積極延攬學界專業參與實務運作,過去曾聘請張永明擔任調解委員,協助處理勞健保相關爭議,對提升審理品質與司法專業性貢獻良多。高雄高等行政法院法官李明鴻則以實際案例,說明行政訴訟的「三級二審制」架構與各審級職權劃分,並介紹稅務、交通與收容等常見案件類型。他提到,高雄高等行政法院除辦理第一審與上訴案件,亦設有巡迴法庭,服務嘉義、臺東、澎湖等地區民眾,致力提升司法可近性。李明鴻並透過交通裁決與違規舉發案例,說明法律程序常見爭點與誤區,藉此提醒學生,法律程序中的每一步,都是保障自身權益的關鍵。」政風室主任吳美英以「誠信與廉潔」為題進行宣導,介紹政風室日常業務與《陽光法案》核心精神,並結合實例提醒學生警覺詐騙與不當招攬等風險。她強調,「誠信是建立社會信任與專業倫理的基石,無論未來是否從事公職,皆應秉持廉潔自持的原則。」並鼓勵學生在未來職涯中實踐正直,落實法治社會核心價值。#SDG4 #SDG16 #SDG17 @財經法律學系 &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法學院 財經法律學系

建築系師生赴日國際工作營 「水的記憶」設計勇奪明日香賞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建築學系助理教授陳逸;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首次上稿:2025-05-28 15:30更新:2025-05-29 12:30 國立高雄大學校長陳啓仁帶隊建築學系師生,日前再訪「日本起源」明日香村(Asuka)參與國際工作營,學生表現亮眼、4組參賽隊伍全數獲獎,其中D組周恬綺等學生作品《水的記憶》獲得評審團最高榮譽「最優秀賞(明日香賞)」。高雄大學校長陳啓仁表示,國際工作營讓學生在真實的跨文化情境中,歷經設計構想、跨國協作與實地製作,培養問題解決與創造設計的能力,拓展建築教育的深度與廣度,並具體實踐「大學社會責任(USR)」與「全球在地化」理念。此次工作營於5月14日至18日舉行,由畿央大學人類環境設計系規劃辦理,以明日香村「岡(Oka)」地區為實踐基地,聚焦「屋台設計」、「佈告欄製作」及「行燈安裝」三大主題,結合社區參與與空間設計行動。此次工作營共計71位師生參與,包括高大校長陳啓仁、推廣教育中心主任陳怡兆、梁凱翔、陳逸、蔡寧等5名建築系師長及14名學生,以及成功大學建築系20名師生,與畿央大學的32名師生,共同實踐國際交流與大學社會責任,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強化台日姐妹校合作關係。行前各校透過分組準備與線上交流,研擬結合當地文化的設計方案;工作營期間,台日學生三日內密切協作,完成屋台、行燈與佈告欄等實作任務,展現設計整合力與跨文化溝通能力。4組隊伍皆以「屋台設計」為主軸,從在地觀察出發,融合歷史脈絡與日常文化,創作出兼具結構合理性與地方特色的裝置作品。其中D組學生周恬綺、張鶴還、林家緯、黃鈺婷以「水的記憶」為題,探討水文化在居民生活中的意義,運用情境設計與模組構法,打造可重複組裝之屋台,獲得評審團一致肯定,榮獲最高榮譽「最優秀賞(明日香賞)」。其餘三組亦獲佳績:A組簡瑋頡、鄭喜文、黃昱享設計呼應地形特徵,兼顧運輸便利與在地尊重,獲頒「Well Being Award」;B組黃柄振、程姵庭、滕思涵強調模矩化與拆裝性,展現模組設計與商業文化融合潛力,獲「Creative Award」;C組簡孝丞、蔣幸芸、施孟函、丁彥安以精細構件與專業繪圖體現技術實力,榮獲「Technical Excellence Award」。高雄大學自2024年與畿央大學簽署學術合作備忘錄,深化雙方交流合作,並規劃邀請人類環境設計系來台互訪,持續推動台日建築設計教育對話。未來建築學系也將持續拓展國際合作平台,推動與SDGs目標相符之實作計畫,引導學生以設計回應當代社會與環境挑戰,培養貼近真實場域的學習實踐力。#SDG4 #SDG11 #SDG17 @建築學系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人文社會科學院 建築學系

高雄大學《卓越講座》邀趙建銘談建築: 從魚市場到長照設計 實踐公共性與社會責任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推廣教育中心胡瓊文、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卓越講座》,20日邀請知名建築師趙建銘,以「創新與社會對話」為題發表演說,分享其透過建築設計回應社會需求、推動城市進步及強化空間美學的實踐歷程。校長陳啓仁出席致詞,肯定趙建銘長期關注高齡、住宅、文化保存等議題,並強調「建築教育與實務不應僅止於形式構築,而是應積極引導公共參與與社會關懷」。演講中,趙建銘以高雄「鼓山魚市場」改造案為例,說明團隊如何將日本時代遺留的老舊市場空間,重塑為兼具展示與休憩功能的開放場域。該案以「隱形建築、模糊邊界」為核心概念,利用玻璃盒子結構引入自然光線與海景,使建築成為襯托城市風貌的背景。改造完成後不僅吸引遊客與社群媒體關注,也帶動地方經濟與文化記憶的重建。在公共住宅設計方面,趙建銘分享其參與高雄凱旋路社會住宅案,與荷蘭團隊合作,打破傳統封閉式格局,規劃社區廚房、健身房、圖書室等共用空間,以鼓勵住戶互動。他表示,「雖然不是家人,但鄰里關係可以比一般鄰居更親近」,強調共享生活能提升社區凝聚力與生活品質。針對高齡化社會趨勢,趙建銘提出「尊嚴老化」設計理念,推動長照空間的家庭化、小單元設計,並引入具隱私性與通風採光的「豪華經濟艙」房型。他指出,建築專業必須回應失智照護等現實挑戰,並以其參與規劃的屏東失智照護中心為例,透過「去機構化」設計,營造溫馨如家的生活氛圍,使長者能在尊嚴與安定中安享晚年。此外,趙建銘也介紹其參與的靈骨塔、漁港再生與王船文化館等多項結合地方歷史、文化與空間再生的設計案例,展現建築作為公共對話載體的可能性。趙建銘畢業於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研究所(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曾任教於成功大學建築學系,並於高雄大學建築學系擔任兼任助理教授。他主持的建築師事務所長期以實驗性設計理念,將現代建築與在地文化融合,屢獲德國iF設計獎、義大利A’Design Award等國際殊榮,並導入數位科技以提升設計效率與品質。#SDG3 #SDG4 #SDG11 #SDG17 @推廣教育中心 &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行政單位 推廣教育中心

高大永續週登場 宣示邁向2050淨零願景 結合碳匯教育、黃鸝保育、能源管理三大方向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總務處環安衛組校聘專員陳又菁;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國立高雄大學「114年永續週」今(22)日正式開幕活動,結合永續發展行動宣示與「黃鸝保育基地聯盟」簽署典禮,正式啟動為期一週的「碳鎖鸝想校園」系列活動,透過展覽、培力坊與體驗課程,引領師生與民眾深入認識碳吸存、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為邁向2050淨零排放願景踏出重要一步。高雄大學校長陳啓仁於典禮中表示,校園自創校以來便將永續發展列為治理核心,早在2017年即導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自2018年起定期發布永續報告書,2022年完成全校溫室氣體盤查與查證,2024年底更在全球1,477所大學中名列綠色大學第278名,進步幅度顯著,排名由前24%提升至前18%。其中,在基礎設施、水資源運用與交通運輸三項指標表現尤為亮眼,位居全球前7%。延續這股永續動能,校方今(2025)年起導入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預定年底前完成外部驗證,以系統化管理全面提升能源效率。陳啓仁指出,高雄大學座落於高科技產業環繞的區域,在產業高碳排的環境下,反而肩負起「都市碳匯」的重要角色,校園內多樣樹種成為天然的碳吸存場域,本次活動即展示去年山陀兒颱風倒樹所留下的段木資源,轉化為碳貯存教育教材,並自主啟動校內樹木碳匯盤查計畫,讓永續從生活中萌芽。除了減碳與能源議題,高雄大學校長陳啓仁、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理事長莊清富代表雙方,再度簽署「黃鸝保育基地聯盟」,展現持續守護校園生態的承諾。高大、高市鳥會自2021年起合作,長期推動黃鸝鳥的棲地營造與生態觀測,今年校園已發現5處巢位並成功救援落巢幼雛,已有3巢順利離巢。高市鳥會理事長莊清富稱讚,高雄大學擁有珍貴的大片綠地,是全市少數具備完整棲地條件的大專院校,黃鸝鳥族群密度位居全台之冠,近期更觀察到一隻曾在校園孵育的黃鸝已於橋頭法院一帶築巢成鳥,代表本校生態保育效益已擴及鄰近區域,為城市生物多樣性注入活力。他亦建議未來進一步推動水池生態復育,吸引水鳥回歸,拓展物種豐富度。典禮上,陳啓仁帶領全校教職員進行「永續發展宣示」,明確訂定三大方向:一、永續治理:持續以「SDGs x USR x ESG」為行動核心,成立專責推動單位,定期對外揭露成效;二、環境永續:導入能源管理、推動碳盤查、綠化校園、復育生態,以達2050校園碳中和;三、社會永續:深化在地連結與國際合作,將永續理念導入教學與產學,打造具國際影響力之特色型大學。永續週活動自5月22日至29日止,包括「碳鎖校園培力坊」及6場「碳集有樹」體驗課程,內容涵蓋樹木碳匯盤查實作、固碳知識推廣等。圖書資訊館二樓大廳同步展出碳集有樹主題展,藉由圖文與實物展品,傳遞碳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永續價值,歡迎師生與民眾前往參觀。#SDG4 #SDG11 #SDG13 #SDG15 @總務處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行政單位 總務處

物理現象連結半導體製程 高雄大學副教授余進忠 攜手楠梓高中打造實作課程、實驗室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應物系副教授余進忠、楠梓高中;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你知道「音叉共振」、「摩擦力」這些日常物理現象,竟與最尖端的半導體技術息息相關嗎?國立高雄大學應用物理學系(應物系)副教授余進忠與高雄市楠梓高中教師蘇文健攜手,透過一系列實作課程,帶領學生探索如「奈米級薄膜量測」、「黃光微影」等半導體製程核心技術。更多學習成果將於本週四(22日)「2025高雄教育節」展出,邀請民眾前往「駁二蓬萊B6倉庫半導體展區」見證物理知識如何啟動科技未來。余進忠表示,由於台積電晶圓22廠落腳高雄楠梓區,帶動鄰近高中、大學相繼開設半導體相關課程,高雄大學秉持在地共榮共好精神,並在「高教深耕計畫」經費支持,自2024年起,他接受楠梓高中校長郝靜宜邀請,協助開設「半導體製程探究與實作課程」及規劃「半導體實驗室」,並搭檔該校教師蘇文健共同授課。余進忠說明,課程重點在於引導學生運用108課綱所學,理解半導體製程的實際現象。例如在鍍膜過程中,奈米級薄膜的厚度可由晶體共振頻率變化判定。他設計「音叉共振實驗」,結合手機APP與磁鐵模擬沉積質量變化,能感測0.02克變化,使學生從實作中掌握物理原理與製程關聯。又如,半導體中的「黃光微影」製程,課程以光固化溶液為材料,搭配紫外光曝光與祥儀慈善文教基金會贊助的「科技寶積木式自製旋鋪機」,模擬光阻塗佈與固化。學生並運用摩擦力原理推導黏滯行為,再透過「膜厚量測」驗證「旋鋪模型」。余進忠指出,這些探究式實驗體現108課綱的跨域統整與實作精神,讓學生不只深化物理概念,更實際銜接高科技應用。楠梓高中校長郝靜宜表示,感謝高雄大學副教授余進忠,與校內教師夥伴蘇文健、鄭夙芬及行政團隊,共同完成實驗室建置與課程推展。實驗室目前設備完備,包括頻率產生器、旋轉塗布機、抽氣幫浦、曝光機等,已能進行共振膜厚偵測、晶圓酸洗、光阻塗佈、抽真空、曝光顯影與蝕刻等多項基礎製程實驗。郝靜宜說,楠梓高中自兩年前開設「數理實驗班」,結合理論與實作,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與科學探究能力,並因應AI與半導體產業趨勢,轉型設立「AI半導體專班」,強化與大學合作,讓學生提前接觸前沿科技。科技教育須向下扎根,楠中致力打造符合未來趨勢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高中階段即可實作半導體實驗,奠定升學與職涯基礎。此次半導體實驗室的建置,不僅升級校內資源,更實質推動中等教育與產業接軌。#SDG4 #SDG8 #SDG9 #SDG17 @應用物理學系 &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理學院 應用物理學系

數學好好玩 高雄大學跨域合作開發「玩速山城」VR 數學教材 與六所國小同步XR直播教學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數位內容設計研究中心林知儀】【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114年5月15日上午,高雄市旗山國小的教室中不時傳來驚呼與笑聲──小朋友們戴上VR裝置,沉浸於由高雄大學師生跨域合作開發的虛擬實境教材《玩速山城》中,展開一場融合在地文化、數學與自然科學的沉浸式學習之旅。本教材經教育部虛擬實境教學應用教材開發與教學實施計畫支持,由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師生、數位內容設計研究中心與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陳明鴻老師共同研發,充分結合學術理論與創意設計,展現跨領域合作的實踐成果,更體現大學生投入科技教育、回應在地需求的熱情與責任感。此次於旗山國小進行的VR公開教學,透過XR技術同步直播至高雄市鹽埕區忠孝國小、大同國小、油廠國小、中山國小與多納國小,實現六校共學,跨越地理限制,呈現一場以科技、教育與文化交融的創新教學體驗。《玩速山城》以旗山地區文化為核心發想,設計虛擬山城中的交通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運算與邏輯推理,並在互動過程中認識當地歷史與人文特色。教材由應數系學生負責教學設計與邏輯架構,藝創系學生則打造視覺場景與互動內容,讓整體學習體驗兼具教育深度與視覺吸引力,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參與感。旗山國小校長李紋勝表示:「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創新,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好奇心與探索精神,讓學習變得更有趣也更具意義。」教務主任吳彗瑜補充道:「學生們課後仍意猶未盡,許多人表示彷彿真的到山城旅行了一趟,收穫滿滿。」油廠國小蘇聰榮校長表示:「透過XR直播課程能打開學生的眼界和思維,尤其在EWova元宇宙平臺進行跨校共學的模式,是前所未有的創新教學體驗。學校參與的教師們,花了很多心力一起共備課程和相關設備設定等前置作業,但是看到學生積極的學習,大家覺得所有辛勞都是值得!」高雄大學應數系學生顏怡平分享:「初次接觸VR時,我就被它的互動性與沉浸感吸引,並希望能運用這項技術幫助學生理解數學中較為抽象的概念。」藝創系王政弘老師也指出:「這正是實踐『大學與地方共好』理念的具體成果。未來我們將持續投入師生協作,開發更多貼近學習需求的VR教材,讓教育變得更有溫度,也更富創造力。」#SDG4 #SDG10 @數位內容設計研究中心 &研究

Type:

研究

Office:

人文社會科學院 數位內容設計研究中心

國立高雄大學 印尼Diponegoro大學 簽署合作備忘錄 開啟學術研究、師生交流與產學合作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國際處許媛茹;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首次上稿:2025-05-1614:35更新:2025-05-2010:53 國立高雄大學深化國際合作與南向連結再有斬獲,印尼頂尖學府、Diponegoro大學(Universitas Diponegoro, UNDIP)校長Prof. Dr. Suharnomo, S.E., M.Si. 一行15日到訪,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MoU)並正式締結姊妹校,未來將攜手推動學術研究、師生交流及產學合作。此次Diponegoro大學代表團由校長Prof. Dr. Suharnomo, S.E., M.Si.親自率領,成員包含副校長、學院院長及多位高階行政主管;高雄大學行政副校長暨國際長吳行浩代表校方歡迎,高大工學院院長陳春僥等主管出席觀禮並參與討論。吳行浩表示,此次與Diponegoro大學締結姊妹校,不僅是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重要里程碑,也展現高雄大學在南部科學園區發展、半導體與智慧科技研究上的戰略定位。他指出,透過跨國合作可加速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人才,並拓展與東南亞產業、教育及政府部門之三方鏈結。Diponegoro大學校長Suharnomo感謝高雄大學的盛情接待,表示台灣在科技領域,尤其半導體產業成就卓著,而高大地處產業核心、研究實力雄厚,是極具潛力的合作對象,期待雙方建立長期深遠夥伴關係。他還強調,印尼為區域關鍵市場,極需高品質高等教育與產業合作,未來將積極推動雙方教研團隊與學生交流。_會中雙方交流合作構想,包含辦理夏日學校、共同研討會、雙聯學位、交換生計畫與產學平台建置等具體方向。高雄大學並介紹在半導體、智慧製造、永續發展與法律治理等研究能量,以及鄰近楠梓科技廊帶的區位優勢,期盼透過校際協力,創造區域科技與教育融合的典範。Diponegoro大學為印尼歷史悠久且具指標性之國立大學,擁有超過6萬7千名學生,2024年QS世界大學排名穩居印尼前三,在工程、法律、農業與創新等領域皆展現強勁競爭力。會後,雙方互贈紀念品、合影留念,氣氛熱絡。Diponegoro代表團亦參訪高雄大學產學育成中心與研究設施,了解校方如何推動在地創新、鏈結產業,並對校園環境與行政效率給予高度肯定。#SDG4 #SDG8 #SDG9 #SDG17 @國際處 &活動

Type:

活動

Office:

高雄大學Café Philo講座邀崑泰茶業分享永續茶道精神 以五感體驗茶香療「育」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通識教育中心;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2025-05-15國立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舉辦「Café Philo @NUK」系列講座,邀請推動野放茶園栽培的崑泰茶業負責人林世哲與孫靜夫婦,以「談茶業論ESG」及「自然品茶」為主題,分享如何以自然農法實踐環境永續理念,並透過五感品茶活動,引導師生體會茶香對身心靈的療癒與滋養。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陳德興開場致詞表示,「Café Philo @NUK」系列講座以哲學思辨為精神核心, 結合生活實踐議題,引導師生從多元角度理解世界。本次以茶為媒介,串連永續農業、身心療癒與文化品味,展現高雄大學推動永續教育的實踐力與人文關懷。未來也將持續辦理相關活動,深化大學社群對環境與社會議題的認識與參與。講座主辦人,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林淑文表示,此次講座旨在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除了搭配環境倫理課程,更提升校內師生對永續議題的關注。活動分為上下兩場次,上午聚焦「茶業與ESG(環境永續、社會責任與企業治理)」,下午則為專為教職員規劃的「自然品茶」體驗課程,於圖資大樓2樓宅創空間登場,吸引眾多師生參與。林世哲原本任職於高科技產業,因一場大病契機返鄉接手家業,並決心以友善土地的方式耕種。他在講座中指出,傳統茶園大量施用農藥與化肥,雖能短期提高產量與香氣,但長期卻導致土壤酸化、貧瘠甚至生態崩壞,不利永續發展。因此,他選擇放棄慣行農法,改以「野放栽培」為原則,堅持不灑農藥、不施肥、不灌溉,讓茶樹與自然共生共長。「我們讓雜草自然生長,只適度修剪,這就是與土地和平共處的方式。」林世哲分享初期經營的挑戰,一分半地僅收成七兩茶葉,產量極低,經濟壓力沉重,但他與妻子堅持理想不動搖。幾年後,茶園生態逐漸恢復,多樣昆蟲、鳥類與巢鼠棲息其間,土壤變得鬆軟濕潤,微生物豐富,真正實現「有生命力的土壤」理念。他強調:「土壤健康,茶樹自然茁壯,茶葉本質好,才能泡出真正的好茶。」下午場則以「自然品茶」為題,孫靜帶領教職員進行茶席體驗,從唐代詩人盧仝《七碗茶歌》出發,介紹「五感品茶」的理念。她說明,喝茶不只是味覺行為,更是透過眼觀茶色、耳聽沸水、鼻聞茶香、舌嚐甘苦、身體感受溫度與情緒的全人感官經驗。「茶,不只是飲品,更是一種療癒與平衡的藝術。」參與教職員紛紛表示,講座讓人重新思考日常飲茶的意義,也學習到辨別好茶、泡好茶的方法,透過五感品茗,更能體會茶香背後所蘊含的自然智慧與人文涵養。#SDG3 #SDG4 #SDG12 #SDG13 @通識教育中心 &活動

Type:

其他

Office:

教學中心 通識教育中心

生科系副教授鄭竣亦 三度發現「龍涎香」 獨步「核磁共振光譜」技術 確認真品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產學育成中心副理陳映諪、助理李雨謙;編修:公共事務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三度發現「龍涎香」!國立高雄大學生命科學系(生科系)副教授鄭竣亦,日前協助民眾檢測海邊拾獲奇香怪石,透過獨步開發「龍涎香(ambergris)」檢測技術,確認為真品。這也是他經手鑑定案中,繼蘭嶼(2020年)、新北淡水海灘(2022年),野外拾獲(真品)第3例。鄭竣亦鑽研海洋天然物質研究多年,更是全台少數具備龍涎香鑑定實績專家。鄭表示,該物重量超過兩公斤,表面呈現灰白至暗黑交錯結構,具備明顯動物性氣味,外觀與氣味皆符合龍涎香的特徵,利用「核磁共振光譜(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技術」,從中發現「龍涎香素(ambrein)」專屬訊號,確認真品無誤,純度估計在60%左右。鄭竣亦進一步說明,真正的龍涎香極為罕見,是抹香鯨長年體內累積而成的腸道結石,僅有極少數個體會將其排出,再由洋流與潮汐漂流至岸際被人拾獲。他平均每年受理50餘件送鑑個案,其中九成以上為誤認,最常見的是脂肪類殘留物、塑化劑凝塊,其次是工業清潔劑、石油副產物。對於龍涎香的價值,鄭竣亦表示,雖不便明言具體價格,但依照目前國際市場行情,經科學確認的真品價值遠高於市面仿品。根據文獻與業界資料,研究等級的龍涎香每公克價格可達新臺幣萬元,若進一步純化提煉成藥品等級,其價值更難估算。龍涎香拾獲人、北部蘇姓女士回憶拾獲經過,全家熱愛戶外運動,去(2024)年7月出遊東部,傍晚於成功海岸(海濱公園)散步,當時愛犬駐足某岩石區域不停聞嗅不肯離去,「我們覺得奇怪便過去查看,沒想到發現一塊形狀不規則、表面粗糙且散發特殊氣味的物體。」蘇女士說,由於忙於工作,返家後將該顆怪石閒置倉庫,直到近期整理物品才想起此事,透過高雄大學產學育成中心,聯繫上龍涎香權威鄭竣亦,經鑑定確認為真品令她相當開心,「好像在作夢!」親身印證「狗來富」,也開玩笑以後將更常帶愛犬出遊海邊。國立高雄大學產學育成中心提供「龍涎香檢測服務」,歡迎國內外民眾申請。申請流程簡便,線上填表後,即可啟動檢測,相關檢測服務可洽聯絡電話:07-5916639,或上「龍涎香檢測服務專區」查詢:https://iaic.nuk.edu.tw/p/423-1047-160.php?Lang=zh-tw 。相關文字報導:2020年首度發現(蘭嶼):https://reurl.cc/EVDplk2022年2度發現(新北淡水海灘):https://reurl.cc/knv7er#SDG4 #SDG9 #SDG14 @產學育成中心 &研究

Type:

研究

Office:

高雄大學《卓越講座》 邀吳哲銘談AI與公益 非營利數位革新路徑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推廣教育中心胡瓊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6日《卓越講座》邀請社團法人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秘書長吳哲銘,以「AI創新,讓公益更給力」為主題,探討人工智慧與數位工具如何改變社會服務的樣貌,並引領公益實踐走向更有效率、更有影響力的未來。行政副校長吳行浩亦出席致詞,強調數位轉型應兼顧資源公平與社會關懷。行政副校長吳行浩指出,數位轉型不僅是科技應用的革新,更牽涉到資源分配與社會公平的挑戰。他以疫情期間推動線上課程的經驗為例,說明即使台灣整體數位基礎建設完善,偏鄉地區在設備、連線與數位素養方面仍有落差。「推動亞太區的國際交流計畫時,我們意識到自己設備也未盡完善,這些經驗提醒我們,在推動AI應用的同時,更應留意技術背後的社會層面。」吳哲銘回顧AI發展歷程,從1940年代的人工神經元理論到2025年的大型語言模型,AI技術日新月異,已滲透生活與學習。他引用牛津大學研究指出,未來20年內,47%現有工作可能消失,強調數位素養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性。他以泛科學院的轉型為例,說明疫情期間因應流量紅利轉向影音內容,成功將科普知識推廣至YouTube,顯示數位工具對傳播的影響力。吳哲銘也分享2008年推動「胖卡行動車」深入偏鄉推廣數位應用的經驗。他說明,該計畫並不止於現場服務,更重要的是協助在地NGO建立持續性的數位能力。「真正有意義的計畫不是短期活動,而是能讓當地組織持續應用與成長,才算開始發揮真正影響力。」吳哲銘並以台中甘霖基金會每日為800位獨居長者送餐的案例,說明數位工具導入的挑戰與實踐。協會團隊協助該基金會梳理送餐流程,運用Excel與合併列印等簡單數位工具,將複雜的菜單、禁忌與志工分工自動化,大幅減輕人力負擔。秘書長強調:「最難的不是技術,而是資訊流程與素養的梳理。只有理解服務細節,才能設計出真正有用的數位解決方案。」在與學生互動時,吳哲銘鼓勵青年善用AI技術關注社會議題。他指出,學習的本質早已不只是應對既有知識,更要培養面對未知的態度與能力。他也呼籲,未來AI將如同電子郵件般普及,年輕世代應培養判斷資訊真偽、善用AI解決問題的能力。#SDG4 #SDG10 #SDG11 #SDG17 @推廣教育中心 &教學與課程

Type:

教學與課程

Office:

行政單位 推廣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