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永續行動網
問題與策略
行動與實踐
永續報告書
ENGLISH
SDG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ESG
CSR
綠色大學
USR
土環系教授葉琮裕 環保創新循環經濟 畜牧沼液沼渣再利用 超過200座畜牧場採用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系列推廣】2018-10-08 廢棄物再生變黃金,國立高雄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土環系)教授葉琮裕,協助環保署規劃「經厭氧發酵後的畜牧糞尿沼液沼渣」作為農地肥分使用政策,不僅有效降低河川的有機污染量,也減輕畜牧場飼養成本,提高農作品質,自2016年推廣迄今,已輔導國內超過200座畜牧場採用,初步達到循環經濟成效。「世界上畜牧廢水為水污染主要來源,台灣可說是絕無僅有的特例。」葉琮裕舉養豬業為例,有別於國外放牧,國內多屬大規模、高密度型態,所衍生豬糞尿廢水富含懸浮物、氨氮磷鉀等有機物,倘若未經處理即直接排放勢必汙染環境,造成河川、水庫等水體優養化,破壞生態平衡,且臭味影響民眾生活品質與健康。葉琮裕借鏡歐美業者作法,透過厭氧(發酵)生物技術處理畜牧糞尿沼液沼渣,既可符合「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土污法)」法規,又突破現行「三段式廢水處理」作法。葉琮裕進一步解釋,以全台畜牧戶飼養700萬頭豬、1億隻雞與 12萬頭牛估算,其糞便廢棄物中的氮、磷、鉀素含量,各佔農戶化學肥料年施用量百分比48、214、100,若能由農田消納轉為農作肥料,除了使廢物變黃金,達到零排放,還能減少化肥使用,降低對環境生態負荷,這也是回歸祖先智慧作法,符合循環經濟精神。根據環保署資料,該政策自2016年推動以來,全台已超過200場畜牧場實施糞尿厭氧發酵之沼液沼渣作為農地肥分使用,諸如雲林縣「育群畜牧場」用以施灌玉米田,不但使玉米莖部強壯、生長良好,產量還比施化學肥料時多1至2成;花蓮縣「呂德和畜牧場」則用來澆灌筊白筍、水稻,兩者收成質量均有提升。葉指出,台灣現行畜牧廢水多採「三段式廢水處理」,包括固液分離、厭氣處理、好氣處理及堆肥與污泥處理等,多年來對降低台灣環境營養鹽類之負荷相當有貢獻,但缺點除了高耗能、所費不貲,且損失可用資源。此外,固體部分因堆肥化過程使得氮素損失,且堆肥中累積之高濃度重金屬,亦可能導致土壤重金屬之累積。再者,厭氣處理產生的沼氣(CH4)為造成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之一,應思考如何有效利用減少衝擊。葉琮裕主張,將畜牧糞尿資源化成為農業肥分,替代部分化肥之使用的同時也減輕畜牧廢水排放壓力,實為一舉兩得的綠色技術。 -
Type
:
研究
Office
:
工學院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高大USR 師生暑期進駐大樹龍目社區展成果 體現大學社會責任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系列推廣】2018-09-06 今年暑假高雄大樹龍目社區特別熱鬧,國立高雄大學翁群儀等教授帶領學生進駐,訪談耆老、農民與志工,學習鳳梨種植知識與果醬製作等加工應用,並對當地文史建築、地形地貌深入調查,3日舉辦成果展,包括特色導覽地圖、明信片、3D模型與產銷現況調查,未來也將成果移轉給當地居民使用,吸引更多遊客造訪社區、消費者採購農產,善盡大學社會責任。高雄大學該活動為「大樹河谷莊園新經濟行動計畫」體現,獲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經費補助,延續去年度萌芽型計畫成果,由計畫教師群領導教學,透過參與式規劃設計方法帶領學生進入社區進行故事田野調查、建築聚落觀察、特色節慶消費市場調查。計畫協同主持人、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藝創系)副教授翁群儀表示,今年甫獲「金牌農村」榮銜的龍目社區,不論鳳梨栽種、加工品質均已首屈一指,是師生取經請益之處,進駐目的在於與居民腦力激盪,藉由知識介入有系統地建構地方特色,將生產端與消費端強力連結,意即使消費者不只吃到美味鳳梨,更了解背後的故事與感動。駐村兩個月,師生都曬黑發亮了,參與者建築系學生,來自台北的林柏辰,暑假回家不到2次,爸媽看到他差點認不出來。林柏辰與同組夥伴向社區志工余玉美學習製作「鳳梨酵素」、「蔭鳳梨」、「鳳梨果醬」並拍攝影片,實際感受箇中辛苦。林還將製作過程繪製成流程(示意)圖,搭配精美插畫已達出版水準。「未參與前,一直以為鳳梨果實像地瓜一樣長在土裡!」藝創系學生王潔柔自曝糗事,透過駐村,向鳳梨農戴文昌請教,與同系張景雯製作「鳳梨的一生」3D立體模型,使用木棧板、紙張、鐵絲等媒材,歷經1個月完成,現可是對「採苗、翻土、覆蓋(PE布)保濕、種植(鳳梨苗)、鋤草、施肥、催花、防曬、採收」9階段倒背如流。同系的謝慈芯、賴宥心走遍龍目社區,觀察在地特色並發揮美術專長、手繪導覽地圖,未來可再加值利用,包括加入1日農夫體驗路線,李光權則繪製信仰中心龍安宮、龍目國小等明信片,也都令居民感到耳目一新。「大樹幸福莊園新鄉村經濟行動」計畫總主持人為校長王學亮,協同主持人包括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副教授翁群儀、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副教授潘明珠、應用經濟學副教授翁銘章、建築學系助理教授廖硃岑、統計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張志浩。駐村參與學生則有張景雯、王潔柔、李光權、謝慈芯、林柏辰、賴宥心、謝和峻、劉柏儀、李侑霖。
Type
:
研究
Office
:
人文社會科學院 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
高雄大學技轉 瀚醫生技 化材系教授鍾宜璋高階敷料 打破仰賴進口 造福患者開發商機
【照片、文字提供:研究發展處_經理劉建成;公共事務組編修 】2018-08-31 透過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媒合,國立高雄大學將化學工程及材料工程學系(化材系)教授鍾宜璋所開發之高階醫材「膠原蛋白敷料(人工真皮)」,技轉予瀚醫生技有限公司,雙方29日簽約,未來量產後將不必再仰賴進口品,減輕更多糖尿病、燒燙傷等患者負擔。技術移轉簽約儀式於塑膠中心(台中)舉行,總經理蕭耀貴擔任見證人,高雄大學副校長連興隆、瀚醫生技總經理陳昌慧代表雙方簽約。連興隆表示,高雄大學教授研發能量強,研究發展處積極將其專業技術、研發成果媒合企業,加強產業連結,近期也將服務觸角延伸至越南台商校友,協助產業升級,目前已有多個計畫執行中,歡迎各界與高大聯繫,開發各種合作機會。蕭耀貴表示,配合科技部近年推動的「國際產學聯盟計畫」、「運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自2017年起塑膠中心與高大化材系教授鍾宜璋合作「仿生黏著技術應用於經皮吸收貼片之開發」計畫,將其結果結合技術加值、廠商媒合,因此促成本次合作案。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的推估,全球高階敷料2015年市場為41億美元,2020年為55億美元,2015-2020年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6.2%,顯示高階敷料醫材的市場發展潛力。高大化材系教授鍾宜璋開發的貼片技術,結合塑膠中心市場評估、產品規格開發及驗證等加值,成功促成高雄大學與瀚醫生技公司進行產學合作,將技術應用在膠原蛋白敷料產品,開發「人工真皮」醫材,可使用於整形外科、糖尿病潰瘍及燒燙傷等傷口治療。目前國內臨床使用之人工真皮均仰賴進口,雙方技轉合作,瀚醫將可順利量產、成為國內第1家人工真皮製造廠,不只打破現狀還可行銷全球,搶攻每年超過百億之市場,提升台灣醫材產品國際競爭力。
Type
:
研究
Office
:
行政單位 研究發展處
<高大南向教育系列報導>「棉蘭共學營」赴印尼 見習社企照顧小農兼顧雨林生態
「如何做到保護雨林又能兼顧當地居民生計?」國立高雄大學舉辦「棉蘭國際共學營」,師生造訪印尼Padang Sidempuan地區,見習當地社會企業推廣「雨林咖啡、樹糖」理念,藉由輔導小農種植技術與銷售知識,協助建立穩定經濟收入,進而減少賣地給財團甚或參與盜採伐木的可能性。該共學營於7月底為期9天,由高雄大學「尤努斯社會企業研究中心」與印尼「菩提心曼荼羅基金會」攜手規劃執行,為執行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體現,學生藉由體驗多元文化、拓展國際視野,實踐聯合國SDGs、連結國際目標。尤努斯中心主任、亞太工商管理學系副教授楊詠凱與學生1行8人赴印尼,曼荼羅基金會創辦人、釋學源師父帶領師生參訪代管輔導、面積達650公頃的Padang Sidempuan雨林保護區與農莊,園區內還有為數不少、從盜獵者或不肖商人手中搶救回來的亞洲象、蘇門答臘虎等。釋學源表示,基金會積極為居民找到穩定經濟收入,以減少賣地給財團或是盜伐雨林的情形發生。具體作法包括輔導咖啡小農教導種植咖啡知識並提供基本設備,以及建立在地銷售管道,訂定明確製程與收購標準使小農有所依循。每個合作村莊都有1位主要負責人,擔任收購咖啡及烘烤咖啡工作。此外,基金會還輔導居民汲取棕櫚樹汁液加以熬煮成「樹糖」可用於咖啡、茶等飲料,據說比精煉蔗糖更加健康。基金會也創建印尼傳統織布工坊,以優於行情薪資鼓勵婦女學習織布技巧。師生從中體認,透過在地經濟的建立及友善環境的栽植方式,維護雨林生態。參訪尾聲,高大學生與當地菩提中學師生分享觀摩心得,提出促進雨林地區居民經濟之永續發展方案,提供基金會經營參考。楊詠凱表示,參訪過程深刻感受當地推動社區型社會企業,「人」仍是最關鍵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需要去處理不同人馬的利益需求,以及要說服既得利益者與員工分享更多利潤收益,都需要耐心與勇氣。楊還說,橡膠、油棕一直是印尼仰賴的重要經濟資源,在雨林地區推動小農經濟無法一蹴可幾,扭轉原有經濟結構,但卻是推動環境保護與經濟永續發展的可行切入點,社會影響不只在地,而是國際性,尤其面對氣候變遷,保護雨林更是應該要做的理性抉擇。棉蘭國際共學營參與學員共有西洋語文學系石承鑫、應用經濟學系蘇怡文、亞太工商管理學系郭珈妤、亞太工商管理學系張育齊、電機工程學系徐家瀚、政治法律學系陳羿安、法律學系廖子萱總計7名。
Type
:
活動
Office
:
行政單位 國際事務處
<高大南向教育系列報導>「棉蘭共學營」赴印尼 見習社企照顧小農兼顧雨林生態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系列推廣】 【文字、照片提供:尤努斯社會企業研究中心_羅品婕;公共事務組編修】2018-08-29 「如何做到保護雨林又能兼顧當地居民生計?」國立高雄大學舉辦「棉蘭國際共學營」,師生造訪印尼Padang Sidempuan地區,見習當地社會企業推廣「雨林咖啡、樹糖」理念,藉由輔導小農種植技術與銷售知識,協助建立穩定經濟收入,進而減少賣地給財團甚或參與盜採伐木的可能性。該共學營於7月底為期9天,由高雄大學「尤努斯社會企業研究中心」與印尼「菩提心曼荼羅基金會」攜手規劃執行,為執行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體現,學生藉由體驗多元文化、拓展國際視野,實踐聯合國SDGs、連結國際目標。尤努斯中心主任、亞太工商管理學系副教授楊詠凱與學生1行8人赴印尼,曼荼羅基金會創辦人、釋學源師父帶領師生參訪代管輔導、面積達650公頃的Padang Sidempuan雨林保護區與農莊,園區內還有為數不少、從盜獵者或不肖商人手中搶救回來的亞洲象、蘇門答臘虎等。釋學源表示,基金會積極為居民找到穩定經濟收入,以減少賣地給財團或是盜伐雨林的情形發生。具體作法包括輔導咖啡小農教導種植咖啡知識並提供基本設備,以及建立在地銷售管道,訂定明確製程與收購標準使小農有所依循。每個合作村莊都有1位主要負責人,擔任收購咖啡及烘烤咖啡工作。此外,基金會還輔導居民汲取棕櫚樹汁液加以熬煮成「樹糖」可用於咖啡、茶等飲料,據說比精煉蔗糖更加健康。基金會也創建印尼傳統織布工坊,以優於行情薪資鼓勵婦女學習織布技巧。師生從中體認,透過在地經濟的建立及友善環境的栽植方式,維護雨林生態。參訪尾聲,高大學生與當地菩提中學師生分享觀摩心得,提出促進雨林地區居民經濟之永續發展方案,提供基金會經營參考。楊詠凱表示,參訪過程深刻感受當地推動社區型社會企業,「人」仍是最關鍵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需要去處理不同人馬的利益需求,以及要說服既得利益者與員工分享更多利潤收益,都需要耐心與勇氣。楊還說,橡膠、油棕一直是印尼仰賴的重要經濟資源,在雨林地區推動小農經濟無法一蹴可幾,扭轉原有經濟結構,但卻是推動環境保護與經濟永續發展的可行切入點,社會影響不只在地,而是國際性,尤其面對氣候變遷,保護雨林更是應該要做的理性抉擇。棉蘭國際共學營參與學員共有西洋語文學系石承鑫、應用經濟學系蘇怡文、亞太工商管理學系郭珈妤、亞太工商管理學系張育齊、電機工程學系徐家瀚、政治法律學系陳羿安、法律學系廖子萱總計7名。
Type
:
活動
Office
:
行政單位 國際事務處
«
1
...
9
10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