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SDG11 永續城鄉

ESG CSR 綠色大學 USR

高大創新學院師生走讀梓官區赤西里 鑑古知今 見證漁村百年風華 學習與在地共榮共好

sdgs icon sdgs icon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300年前的台灣先民的生活日常如何?國立高雄大學師生走讀梓官區赤西里,邀請當地里長劉英凱導覽信仰中心「赤崁清水宮」、昔日望族「劉家古厝」、「赤崁古井」、「百年老榕」等人文自然景觀,一窺當時產業活動與商圈運作概況,從中認識文史脈絡與社區發展,見證漁村百年風華。5月下旬該場赤西社區走讀之旅,體現學生在地連結精神,為「敘事力與企業個案分析」課程單元之一,由亞太工商管理學系教授陳一民、創新學院助理教授李育齊共同開設,主要訓練學生敘事力練習、社區走讀踏查、社區利害關係人訪談等能力。李育齊表示,高雄大學致力鏈結多元產業、社區,並落實SDGs永續發展教育融入課程規劃,同時透過高教深耕計畫挹注,促進與在地社區鄰里多元連結。走讀赤西里幫助學生鑑古知今,學習與在地共榮共好。赤西社區赤西里屬於赤崁村落,位處梓官區西境,尚有赤東、赤崁共3個里。赤西里居民早期多從事捕魚工作,因此村落的環境風貌呈現漁村的景色,近年人口外移明顯,多數古厝人去樓空,目前當地居民約900人左右。赤西里里長劉英凱猶如行動圖書館,對當地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相當熟悉,帶領高大師生走入300年漁村發展的時光隧道。對比今日生活圈發展出的產業型態、信仰寄託、民生消費乃至燈紅酒綠,往昔赤西里一應俱全,包括赤崁清水宮奉祀主神「開臺清水祖師」消災解厄的顯靈神蹟;或是融合中西的劉家古厝,洋樓建築透露當時門庭若市的大戶風範;3口古井也訴說早期人口旺盛、水資源高度需求,其中年代最久、將近300年歷史的赤崁古井迄今仍有湧泉不乾涸。劉英凱指出,當地過去有劉、洪、李、吳四大家族,劉家是最大的聚落,劉家古厝、劉家洋樓、百年古井都是保存下來的景點。至於古厝建材主要分成洋樓、磚造房、咾咕石、編竹牆等4級,顯示大戶人家與市井小民的差別。劉英凱身為當地望族後代,肩負復甦百年聚落的重要使命,彙整耆老口述、田調資料中蒐集許多社區地理環境、特色商家,搭配文化、歷史與宗教故事製作「赤西社區地圖」。此外還與志同道合友人成立「港仔門工作協會」,發揚在地文化觀光、執行國教扎根等多方推動地方創生。修課學生莊承諺指出,透過透過實地探訪與劉里長在地故事分享,更深入理解地方建築、神話傳說,也初步探索社區轉型的可能性。#SDG4 #SDG11【文字提供:教學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李育齊;公共事務組編修】

Type:

其他

Office:

高大建築系、臺灣建築學會合辦「建築研究成果國際發表會」 產官學交流 發表180篇論文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提供單位:建築學系/助理教授梁凱翔;公共事務組編修】【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臺灣建築學會今(27)日共同舉辦「第35屆建築研究成果國際發表會暨第7屆全國建築設計教學與建築教育論壇」,會中共發表「建築教育」等14項相關領域共計180篇論文,為歷屆之最。高雄大學建築學系教授陳啓仁表示,高大建築學系是全台國立大學該學門中最新成立的,師生衝勁十足,例如系主任陳怡兆多次帶領學生赴日競逐「VDWC(建築虛擬實境設計世界盃)」多次榮獲大獎;又如學生曾於「鳳山黃埔新村」基地分享期末學習成果,這次(首屆)畢業生更將於衛武營文化園區、松山文創園區向民眾展現經過5年砥礪磨練的作品。陳啓仁也說,「不停地與社會、環境對話,是建築人的責任。」高大建築系創系宗旨不僅提供南台灣面對未來變遷挑戰、國家政策轉型上的知識,也建立高雄人才培育的智庫。發表會是睽違十多年後再次回到高雄舉辦,與會者除了可欣賞在地建築設計,建築系師生也將陪同導覽亞灣區城市,共同見證這座城市進步成果。高雄大學建築系系主任陳怡兆表示,本屆成果發表會議程分為「永續建築」與「AI建築教育」兩大主軸;與會者發表論文主題範圍包括建築教育、生態社區、安全城鄉、建築歷史與理論、建築計畫與設計、都市與景觀、建築物理與環境、工程技術與防災、建築經濟與產業、電腦應用、環境行為、永續發展、建築維護與管理、其他等14項領域,投稿、收錄論文篇數都是歷年之最。尤其系上師生投稿踴躍,表現豐碩的研究成果。會場周邊同步進行高雄大學建築學系師生設計展,展出系上業師(建築師)作品及學生學習成果。臺灣建築學會理事長曾光宗致詞指出,當代建築界遭遇許多重大議題如「淨零碳排」、「社會住宅」,需要產、官、學通力合作,找出對應解方,透過發表會彼此對話就是很好的方式,高雄大學建築系協辦就是南方力量的展現,並有別於過去,本屆創新作法,特別將學術研究結合實質都市開發,如午後參訪亞灣區內的高雄港埠旅運中心等高雄重大建設。今日出席貴賓包括臺灣建築學會理事長曾光宗、監察委員范巽綠、營建署副署長徐燕興、高雄市秘書長郭添貴、工務局長楊欽富、高雄港區土地開發總經理蘇志勳、農委會農水署高雄管理處處長呂文豪、高雄市建築經營協會理事長呂萬卿、高雄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陳奎宏、台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徐岩奇、中華民國室內裝修專業技術人員學會理事長陳文亮、大高雄不動產開發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洪光佐,以及來自全國各地建築師事務所及相關從業人員之代表。#SDG4 #SDG11 @研究

Type:

其他

Office:

教發中心SDGs永續行動點子大蒐羅!3分鐘電梯簡報競賽 實戰表達敘事力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提供單位:教學發展中心/李育齊、教學發展中心/梁瀞云、周恩禧同學】【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高雄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創新學院舉辦之「口語表達敘事力工作坊-SHOW我的3分鐘SDGs提案工作坊」,邀請到中英語雙語活動主持人王純蕙老師,分享如何在有限時間內精準表達,以實務上的經驗交流,鼓勵同學踴躍報名創新學院一年一度舉辦的3分鐘電梯簡報競賽。講師帶領同學在便條貼寫下心中對於「表達」的問題以及困擾,在工作坊互動過程中,提及表達常常會出現因「咬字不清」、「語速過快」、「提及專有名詞」而延伸溝通不良的情形出現。講師特別提到要讓溝通的對象可以聽得懂內容,需要先站在聽者的角度換位思考,並且釐清議題的問題與方向,練習以一句話表達重點,利用數據資料佐證說服聽眾議題的嚴重性,收尾時則再次強調議題中的重點。以創新學院每年舉辦的3分鐘電梯簡報競賽情境中,要用何種情緒表達能吸引評審與聽眾注意演講,產生講者與聽眾之間的共感連結,進而讓傳達產生意義等種種情節皆是上台以前需要多次練習與安排的,同學們可以在實際競賽之前,像親友練習,並且透過對方的回饋,確認其所接收到的訊息是否正確。課程中,也讓各組同學實際到台前來實戰演練「自身與SDG有關的議題」同學們的提案創意滿滿,其中最印象深刻的SDG7、9、11、12議題為疫情造成了口罩使用量的大增,而這樣的情況根據統計3個月製造出了5500億的垃圾量,垃圾的暴增也進而影響了生態破壞,同學運用土環系的專業,透過機台回收口罩將口罩拆成四個部分做處理,並且效仿他國,再製成為遮陽板以及衣物等品項。另外,講師也特別提醒到,應在組織內容的過程當中,考量相關的利害關係人,以多方的角度來思考議題,有助於將提案的可行性提升,令聽眾認同自身觀點。透過一系列的練習,學員們學會了透過釐清因果關係、使用統計和研究法、回饋確認等方法組織演講內容,並且以咬字清晰、語言流利、適當掌握語速和音量,選擇適合的詞彙和專有名詞等技巧,以便能夠清晰、生動、吸引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讓聽眾更好地理解他們所關注的永續議題。#SDG4 #SDG7 #SDG9 #SDG11 #SDG12 @教學與課程

Type:

其他

Office:

高大「全人菁英社」大手牽小手 前進國教端 引領學童建立品德、正向價值觀

「籤詩文學與寺廟文化」、「田野調查」 兼任助理教授翁烔慶帶領走讀 學習尊重、欣賞多元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提供單位:通識教育中心/教師翁烔慶;公共事務組編修】【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籤詩文學與寺廟文化」、「田野調查」兩門通識課程日前舉辦期末發表會,修課學生分享課堂收穫,以及走讀校園在地廟宇、社區舊聚落觀察所得,諸如寺廟如何使用龜殼占卜抽籤,或是古宅門匾堂號由來,從中了解臺灣民間多元社會融合過程乃至學習尊重、欣賞,體現「永續發展目標(SDGs)」精神。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翁烔慶開設「籤詩文學與寺廟文化」課程,教導學生認識籤詩由來,內容包羅萬象,例如自古即有從歷史人物、故事情節、天候、植物等面向,進而衍生出籤詩文學的民間文化。而隨著早期先民遷徙,將閩、粵各地神祇分靈來臺供奉形成的寺廟文化,兩者交互融合發展出此一特色。除了課堂講解,翁烔慶也帶領學生走入校園周圍廟宇如藍田里仁壽宮、蚵子寮朝天宮,實際觀察各種層面文化與美學,例如進廟參拜與抽籤,感受過程中籤筒(竹籤)攪拌聲,以及半月形竹頭(木刻)擲筊(珓)拋於地上而此起彼落的喀嘎聲。翁烔慶解釋,籤詩(文化)帶有隱喻、勸勉、迷和信以及學習自我思辨和改進建議,為台灣民間盛行許久的文化,其緣起古代文人雅士的創作,將自身經歷和得失人生際遇所訴諸於「五字一句」或「七字一句」而成四句一張的籤詩。臺灣宮廟常見「六十甲子籤詩」、「關帝百籤詩」、「觀音百籤詩」、「天后媽祖百籤詩」、「二十八星宿籤詩」、「頭字藏頭詩」、「自創籤詩」。翁烔慶費心找出臺灣古法占卜抽籤,學生不僅體驗箇中樂趣,同時感受肅穆、寧靜等氛圍,以及籤詩文化「誠信」而不「迷信」文學面向。另門課「田野調查」也經常被學生敲碗詢問內容,翁烔慶幽默回以「不用種田,不用種菜,也不是割稻。」主要建立學生對「調查對象所在處」直接收集社會資料研究的基礎觀念,包括現地觀察、個案研究、訪談等多種方式。翁烔慶解釋,高雄大學坐落楠梓區藍田里,昔日多為農田(村),歷經社會變遷今僅存2座謝家(堂號陳留)和1座林姓(堂號西河 )門楣傳統建築,鄰近的援中港社區也存在傳統聚落、新建大樓並存的特殊景觀,因此期末報告則是鼓勵學生發掘周遭的藍田里、援中港、橋頭區頂鹽里、梓官區蚵仔寮的人文歷史特色。#SDG4 @教學與課程

Type:

其他

Office:

成功爭取興建現代化足球場!校長陳月端:完整串接足球產業 共辦國際賽事 培育四級人才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國立高雄大學將有嶄新現代化的人工草皮足球場,校長陳月端爭取、立法委員劉世芳協助,日前教育部次長林騰蛟南下場勘,同意補助3,000萬元興建,不僅讓校內運動競技學系足球組學生、足球隊球員安心、安全精進球技,也可作為推廣及支援各大賽事舉辦或訓練場地,共創足球產業價值鏈。高雄大學校長陳月端表示,校方積極配合國家政策、發揮大學價值、鏈結產業與社會,響應教育部足球人才培育計畫,本(111)學年運動競技學系(運技系)增設足球組,考量師生教學、練習減少運動傷害、提高場上競爭力,因此向教育部提出人工草皮足球場需求,感謝次長林騰蛟傾聽回應高大師生需求、立委劉世芳積極奔走促成。球場興建總經費3,333萬元,教育部補助3,000萬元。陳月端強調,高雄三級足球(國小、 國中、 高中職)環境已相當完善,高雄大學發揮大學責任,與在地共榮共好,努力建立高雄足球人才培育第四級(大學)管道,提供在地子弟就近安心升學、發展生涯。高大足球場興建完成後,可與鄰近的國教端足球名校(後勁、右昌、莒光等三所國小)、高雄市立楠梓足球場、高雄國家體育場、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串接成為最完整的足球產業園區,不僅可共同舉辦國內、國際賽事,更扎根強化國家足球人才培育。高雄大學運技系足球組目前以田徑場為主要教學訓練場地,考量足球是高頻率身體接觸、碰(衝)撞運動,以及踢傳球可能誤傷他人,故規劃於遠離宿舍、教學區的校園東側場域興建人工草皮足球場,總面積為4,896平方公尺(96公尺 X 51公尺),完工球場面積為4,050平方公尺(90 公尺 X 45公尺)。除了後續管理養護容易,低成本、低耗能(水)、高使用壽命、高擴充性也都是優點。此外,人工草皮、填充顆粒材質也預計申請FIFA認證,確保球員場上安全,尤其專業足球場更能培養臨場感,累積經驗能力。#SDG4

Type:

其他

Office:

「援中保衛戰」鄉土教育桌遊 援中港社區、濕地AVR導覽發表 體現共學、共創、共樂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照片提供單位:通識教育中心/老師陳靜儀】 由國立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靜儀老師帶領的師生團隊所開發之「援中保衛戰」鄉土教育桌遊及援中港社區、援中濕地AVR導覽專案,於22日正式亮相對外發表。國立高雄大學「『援』來都是一家人〜青銀互助、永續家園培力計畫」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支持下,由通識教育中心陳靜儀老師帶領學生團隊深入高雄市援中港社區研究,挖掘在地故事、建構歷史文化脈絡、探討早期居民經濟活動與信仰、拍攝紀錄古厝與編纂族譜、訪談地方耆老、彩繪社區牆面並辦理導覽解說活動、用空拍機紀錄社區、製做VR影片……等,歷經三年的耕耘,終於在今日發表了豐碩的成果。為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國立高雄大學將研發出來的成果,致贈予高雄市援中港社區發展協會及援中國民小學,作為社區及學校的鄉土教育教材,由援中港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王水田先生及援中國小校長謝瑛娟女士代表接受;同時兩單位也致贈感謝狀予國立高雄大學,由通識教育中心張志鴻主任代表接受。國立高雄大學師生團隊將援中港的人文、地景、產業等相關知識,結合現在進行式中的土地正義議題,設計了「援中保衛戰」教育桌遊,運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巧妙地將知識融入桌遊中,讓學子在遊戲中學習社區文化、提升對家鄉的認同感。此外,高雄大學團隊還採用了嵐創互動實境有限公司開發的AR2VR線上編輯器,分別製作了「援中港社區」及「援中濕地」兩個導覽專案,將在地文化知識結合虛擬實境的數位技術,提供社區居民及學子另一種學習在地文化的管道。「援中保衛戰」教育桌遊是由高雄大學師生團隊發想的一款結合援中港在地特色的桌遊,宗旨是希望參與者在遊戲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原來環境的外部效果是由人類的行為所決定,我們的所思所為和環境變遷的相關性極大。桌遊的角色關係均蘊含深意,例如建商與土地之間的關係、建商與村民之間的關係、村民與土地之間的關係,而銀行則從頭到尾保持中立角色。乍看之下普通的設定,卻沒想到如果縱容建商在土地上毫無節制地蓋房子,村民們就會一直被收過路費,甚至還會被建商拆除房子,將地圖上援中港的任何一隅鯨吞蠶食納為己有。而另一方面,在村民與建商爭奪或保衛土地的同時,土地卻在默默地承受這些人類對它的折磨。「援中保衛戰」教育桌遊以團隊長久以來在援中港社區的研究資料為基礎,將援中港的特色文化及地標與環境永續保護的觀念,設計融入此款老少咸宜、容易上手的桌遊中。經過陳靜儀老師與帶領的學生團隊集思廣益,並與高雄市援中國小學生多次試玩回饋,不斷的檢討修改後,最後才產出了此次的創新成果。可以說這款桌遊是由高雄大學與援中港社區共同合作的曠世巨作!而「援中港社區」及「援中濕地」兩個AVR虛擬實境導覽專案,則是整合了許多社區舊照片並拍攝現況之360度全景照片,結合生態介紹資料,運用虛擬實境的數位技術製作而成,透過特製的VR眼鏡觀看內容,不用出門卻宛如身歷其境的效果,不但趣味性十足,且具有將在地文化以數位形式保存傳承的教育意義!參與此次活動的社區居民紛紛表示,高雄大學的成果分享,是大學與社區合作的一大創舉,故桌遊不僅僅是桌遊,更是結合了在地認同、歷史情感甚至文資保存的創新行動!國立高雄大學團隊為援中港社區的文化保存及永續發展付出的諸多努力,實在令人感動。#SDG4 #SDG11 #SDG16

Type:

其他

Office:

因應極端氣候挑戰、宣導韌性防災 高市府水利局、高大災防中心合辦社區成果交流會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提供單位: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經理劉玟里;公共事務組編修】【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111年度高雄市水患自主防災社區成果交流會」今(19)日於國立高雄大學登場,會中表揚績優社區、合作企業暨機構,以及防災士授證儀式,藉此鼓勵、宣導民眾建立防災意識及韌性,進一步凝聚鄰里向心力、提升「抗災、避災、減災」作為,因應極端氣候挑戰。高雄市政府水利局、國立高雄大學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臺灣韌性城市發展協會共同舉辦該場成果交流會,高市府水利局局長蔡長展、高雄大學校長陳月端、災防中心主任吳明淏出席與會。高雄市政府水利局局長蔡長展表示,「社區」是災害防救體系中最基礎,也最重要的一環,10年間經歷大大小小的風災,一直到近幾年的極端降雨,社區的堅持是公部門最大的鼓勵,學習如何與災害共處是未來防災體系主要的趨勢。藉由本次成果交流會與社區相聚,感謝社區多年來的付出,不畏風雨共同守護家園。高雄大學校長陳月端親自出席交流會表達重視,強調「鏈結社會、鏈結產業」發揮大學社會責任(USR)、與社區民眾共榮共好一直是校務治理核心,高大災防中心主任吳明淏團隊就是最佳體現,面對日益嚴峻的極端氣候挑戰,運用科學專業預測(警)各項災害潛勢,提供高市府決策判斷依據,減災、避災降低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是最倚重的學術幕僚。經濟部水利署第六河川局局長謝明昌稱讚高市府推動水患自主防災社區成果有目共睹,得獎(社區)數從2019年7個、2020年9個,到2021年11個,年年持續進步,且市府也獲得水利署評選為績優縣市,展現經營之用心盡力。高雄大學災防中心主任吳明淏表示,自莫拉克風災(2009年)後,高雄市政府相當重視各項災害防救課題,中心團隊本著「同市一命」理念,「在地服務」與「深耕基層」精神,積極協助市府各局處規劃、執行相關災防計畫、守護民眾生命財產。經濟部水利署自2010年起,將全台高淹水潛勢地區劃設為水患自主防災社區,鼓勵社區民眾自主參與相關訓練活動、培養危機意識、災害預防觀念,建立「自救」和「互救」能力。高雄大學災防中心自2014協助高雄市政府水利局執行推動迄今,累積已輔導40餘個水患自主防災社區。成果交流會中,高市府水利局安排表揚110年度獲經濟部水利署評定之優秀社區,以及111年度防災士授證,社區合作企業與機構也共同參與互動,災防中心則提供評鑑輔導服務,體現學術、在地與公部門三方合作推動防災工作精神。#SDGs11 #SDGs13#SDGs15

Type:

其他

Office:

《不義遺址的人權與法制省思》遊戲式學習課程發表 省思人權法治重要性、轉型正義意涵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sdgs icon
【文字、部分照片提供單位:教學發展中心/專任副理李靜惠;公共事務組編修】【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蹲黑牢、不見天日是怎樣的恐懼?國立高雄大學校長陳月端率領團隊,結合108課綱、高中公民與社會科《人權保障篇》發表遊戲式學習課程,以「海軍白色恐怖事件」受難者之一毛扶正為故事背景,學子不只從中得到破關成就,更了解對話、同理、省思人權法治重要性與轉型正義意涵,體現「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能遺忘」。該款《不義遺址的人權與法制省思》遊戲式學習課程,由高雄大學、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網路學習平台PaGamO共同開發完成,探究1949年爆發的海軍白色恐怖案,其中1名受難者毛扶正遭受誣陷、身陷囹圄經歷。陳月端擔任開發團隊主持人,強調高雄大學積極配合國家政策、發揮大學價值、鏈結社會,該遊戲式學習課程便是展現「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指標16:和平與正義」,以及「指標17: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協同主持人有行政副校長吳宗芳、政治法律學系副教授邵惠玲、建築學系系主任陳怡兆。陳月端也「劇透」,團隊對情節設計、史實考證相當用心,以毛扶正為第1視角進行包括押解上岸(左營軍港)、鳳山招待所刑求、綠島服刑等被羅織罪名與不人道對待過程,除了讓高中學子感受動盪大時代、命如草芥生如蜉蝣的恐懼與無奈,更進一步思考其中的人權議題,學習同理受難史實、省思人權法治的重要性,乃至政府推動轉型正義的意義。高大團隊日前(9月29日)線上視訊舉辦課程說明會,吸引全台高中職師生、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熱烈參與;遊戲同步於PaGamO平台「高中職世界」上架公測至11月底,鼓勵學子登錄自主學習,完課者可獲學習證明、豐富學習歷程檔案也呼應新課綱強調的素養教育。除了線上學習,團隊也與國教端夥伴合作、辦理人權VR影像暨桌遊體驗;前者自10月起陸續前往高雄中學、新莊高中、中山高中、中山大學附中推廣「桌遊教具種子教師培訓」及「入班試教暨開放觀課」,藉此培育更多人權種子教師、發展特色教學;後者則在本月28至30日於左營新光三越11樓文化會館展出,歡迎有興趣民眾報名體驗。「不義遺址的人權與法制省思」遊戲網址:https://www.pagamo.org/course/6C0S2WTW ;課程資訊介紹:https://nuksci.org/human_rights/ 。#SDGs4#SDGs10#SDGs16#SDGs17

Type:

其他

Office: